政策规划 - 上海市政府原则同意《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强调以AI驱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1] - 2024年《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包括创建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2] - 《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支持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对标杆示范场景建设项目给予最高20%、最高1000万元支持[2] 技术支撑 - 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已吸引255家大模型企业,推动34个备案大模型成功落地[3] - 上海发布工业智算云平台和工业语料平台,包括宝信软件的"宝联登"平台、上海联通的工业智算云平台和库帕思的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3] - 上海形成书生·浦语、商汤、MiniMax、阶跃星辰"四大基础模型"为代表的"上海队",具备较强的多模态能力[8] 企业应用 - 上汽集团通过AI驱动的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生产流程全面优化,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3] - 黑湖科技的AI智能体使部分工艺准备时间减少60%,产能调度速度提升3倍,系统开发时间缩短至1-2天[4] - 中国商飞在飞机设计、制造过程中对AI技术有强烈需求,为"AI+制造"提供应用场景[7] 产业基础 - 上海拥有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7] - 上海是GDP达5万亿元量级城市中唯一明确提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以上的城市[7] - 上海汇聚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和大量AI企业,形成强大技术创新集群[7] 金融支持 - 八大银行联合发布总额400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授信额度及系列金融产品服务矩阵,支持"AI+制造"发展[8] - 风险投资机构为"AI+制造"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速技术与制造业融合[9] 区域协同 -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差异化"AI+制造"路径:上海聚焦高端装备与生物医药,苏州深耕精密制造,杭州侧重平台赋能[13] - 上海通过政策创新、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为全国提供智能化转型路径[13]
新城市志丨“AI+制造”,助力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