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与思政教育融合 - 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的1920年8月首版《共产党宣言》因封面误印为"共党产宣言"及承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艰难历程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1] - 交大西迁博物馆的粉色乘车证印有"向科学进军 建设大西北"字样 通过西迁故事传递"伟大始于平凡"的价值观 [1] - 兰州战役纪念馆的变形手榴弹文物通过战争细节展现历史残酷性 激发学生对牺牲精神的具象化理解 [4][6] 馆校协同创新模式 - 教育部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包含抗战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标志性场馆 推动纪念馆深度融入国家育人体系 [1] - 香山革命纪念馆与北京10所高校签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 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仪式教学服务全国学生 [5] - 西柏坡纪念馆创编《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舞台剧 以歌舞情景剧形式重现历史 [5] 教学实践与情感共鸣 - 兰州大学副教授李晓莉通过王学礼烈士绣字枕套故事 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大爱结合 强化学生对牺牲精神的认知 [5][6] - 西安交通大学靳小勇教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设计"赴延"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产生情感共鸣 [8] -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沈欣怡在中共一大会址观察打满补丁的长衫文物 对"革命者清贫生活"形成具象化理解 [9] 教学效果深化策略 - 兰州战役纪念馆采用"双师教学"模式 讲解员还原"铁桥保卫战"历史 教师引导学生将精神应用于科研与基层就业 [12] - 上海师范大学张志丹院长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转为"主动讲" 通过社区宣讲、音乐演奏等形式深化价值认同 [14] - 高校与纪念馆需建立效能评估体系 追踪文物故事引用频次及学生行为变化 实现从"打卡式参观"到"信仰扎根"的转化 [15]
在纪念馆,家国情怀这门必修课“直抵人心”
中国青年报·2025-08-03 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