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馆,家国情怀这门必修课“直抵人心”
中国青年报·2025-08-03 09:47
中共一大纪念馆里珍藏的一本印错书名的《共产党宣言》,为何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今年4月,带着这样的疑问,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张盼来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特意在 这本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前驻足,细致入微地观察。在他的记忆里,这是一本纸张 泛黄、印刷略显粗糙,封面误印为"共党产宣言"字样的小册子。"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册子,承载着陈 望道先生翻译时'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执着,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艰难历程。"张盼来 觉得,这种"在场感"有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一张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粉色乘车证则改变了雷霁雯的成长轨迹。作 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从新生入学时被西迁故事打动,到主动请缨担任交大西迁博物 馆义务讲解员近两年,雷霁雯将许多课余时间都倾注在这间博物馆里。有人问,值得吗?她说:"这张 车票让我明白,伟大始于平凡。" 近年来,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纪念馆、博物馆不断上演。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公布的首批453家"大 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中,有不少标志性纪念场馆,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西柏坡纪念 馆、抗美援朝纪念馆、交大西迁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