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治疗行业现状 - 细胞治疗(尤其是CAR-T疗法)已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让复发/难治性肿瘤患者实现长期缓解[1] - 2024年细胞治疗领域BD交易金额突破50亿美元,中国创新药企正从"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型[2] - CAR-T市场面临核心矛盾:疗效显著但价格高昂(单疗程99.9万-129万元),中国年新发病例约8.5万人(多发性骨髓瘤2.5万+非霍奇金淋巴瘤6万)[5] 支付体系与市场准入 - 商业健康保险是短期主要支付支撑,目前42%惠民保将CAR-T纳入报销(非既往症赔付比例均值71%,既往症32%)[6] - 中长期价格需降至30万元以下才可能纳入基本医保,实现"以价换量"[6] - 企业需通过技术迭代降本+适应症扩展扩大患者规模,才能在"量价博弈"中胜出[5][6] 技术降本路径 载体技术 - 传统病毒载体(慢病毒/逆转录病毒)占成本30%-50%,非病毒载体(mRNA-LNP/电穿孔)可降本30%-50%[9][25] - 科济制药、药明巨诺等已布局非病毒载体技术[9][27] 细胞来源 - 自体CAR-T成本超百万,10%-20%患者因T细胞质量无法制备[20] - 异体CAR-T可批量生产,成本降至自体1/3-1/2,科济THANK-uCAR®、合源HY035等进入临床[10][20] 生产工艺 - 传统人工操作需14天以上,自动化系统(如科济CARcelerate®)可将时间缩短至30小时,降本40%以上[11][22] 9家CAR-T企业技术路线评估 明确降本路径企业 - 科济药业:短期自体+病毒载体(★★★★★)→中期异体+病毒载体(降本30%-40%)→长期异体+非病毒载体(★★★☆☆)[26] - 合源生物:短期自体+病毒载体(★★★★★)→中期异体+病毒载体(降本25%-35%)→长期异体+非病毒载体(★★★☆☆)[26] - 药明巨诺:短期自体+工艺优化(★★★★☆)→长期非病毒+自动化(★★★☆☆,目标30万元以下)[27] 技术转型中企业 - 传奇生物:短期自体+病毒载体(★★★★★)→长期异体+非病毒载体(★★★☆☆,降本40%-50%)[27] - 驯鹿生物:双靶点设计增加复杂度,长期非病毒载体可降本40%-50%[28] - 复星凯特:长期非病毒+通用型模式预计降本50%以上[29] 信息有限企业 - 永泰生物、恒润达生、重庆精准生物未明确披露技术迭代计划,成本难以下降[29][30][31] 行业未来趋势 - 2025-2028年异体技术普及可使单患者成本降至4星,2028年后结合非病毒载体技术降至3星[24] - 非病毒载体替代预计降本30%-50%,自动化生产降本40%-60%[25][23] - 技术领先企业有望通过"异体+非病毒"双路径实现成本砍半[19][31]
国产创新药突围:谁能先把CAR-T成本砍半?
虎嗅·2025-08-03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