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拟禁“会员权益”发出助贷平台监管新信号 模糊借贷成本的“擦边球”打不下去了
上海证券报·2025-08-04 03:14

监管政策动向 - 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助贷平台通过"会员权益"或"增值权益"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要求明确约定成本区间并符合司法规定[1][2] - 监管层已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问卷调查,核查"24%+会员权益"模式是否违反禁止平台收取息费的规定[2] - 行业预期该文件可能成为各地落实助贷新规的底线参考,但执行细则尚不明朗[1][3] 会员权益模式现状 - 部分助贷平台将生活类权益(如咖啡券)或金融权益(如提额)与会员资格捆绑,其中挂钩贷款的情况多发生在24%-36%利率区间平台[2]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贷款会员的投诉超71200条,主要反映强制勾选付费、未获贷不退费等问题[4] - 头部机构已主动下架金融类会员权益,但生活类权益存续仍存不确定性[3][4] 行业影响与趋势 - 监管核心要求综合融资成本透明化,所有费用合并计入实际成本且不超过24%司法上限,合规操作仍存空间[6] - 行业资金流转依赖"借旧还新",监管"一刀切"可能性低,但金融类会员权益模式将终结[6][7] - 仅头部流量巨头能维持24%以下利率产品线,中小机构或面临淘汰,资金供给向头部集中[6][7] - 高风险借款人或转向非持牌机构,行业将转向技术驱动的风控优化[6][7] 会员权益争议本质 - 问题核心在于部分平台将会员费异化为隐性息费,通过捆绑销售、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4][5] - 合规的会员权益体系本可作为客户经营工具,但需确保权益对等且不强制收费[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