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陶瓷之都景德镇的千年窑火深藏“绿色基因”
中国环境报·2025-08-04 08:29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历史 - 依托昌江流域特有的矿物资源组合,形成原料采集半径不超过50公里的区域性材料网络,构建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资源利用模式 [1] - 宋代窑工择址于"三面环山、一水中流"的昌江河谷,因当地盛产瓷土、松柴,形成"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的瓷业发展历史空间 [2] - 工匠充分利用昌江支流水系建立水碓网络,实现陶瓷原料加工的零碳动力供给,形成水能梯级利用体系 [2] 陶瓷生产工艺与生态智慧 - 72道制瓷工序体现生态考量,包括矿坑开采预留"养矿"周期、坯料陈腐遵循四季时序、柴窑火候控制顺应松柴燃烧规律 [2] - 采用废匣钵碎末复归窑床作耐火层、破损瓷片研磨为釉料原料等做法,实现废弃物在技艺链条中的生态循环 [2] - 历史上每年烧窑柴40万吨以上,燃料需求范围扩展至鄱阳、祁门等地,形成"一里窑,五里焦"的生态压力 [3] 燃料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明清时期将山林划分为163个产权区域,通过马尾松"飞籽成林"特性实现合理种植和轮伐,建立窑柴可持续生产体系 [3] - 现代燃料结构全面转向电力和天然气,推动"从柴窑到气窑、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转型 [4] - 开展柴窑棕色碳(BrC)污染研究,构建"窑炉—大气—健康"三维模型,为传统工艺注入绿色技术 [4] 产业创新与文化传承 - 陶溪川等文创园区结合传统柴窑形制与现代智能控温技术,实现历史文脉保护与精准减排双重目标 [4] - 依托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