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暨南大学仲春:平台内卷打“价格战”无赢家,破局需共治
南方都市报·2025-08-04 23:29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分析 行业现状与竞争逻辑 - 多家外卖平台在8月初联合发文抵制恶性竞争,承诺不强制商家参与补贴活动,标志着监管介入后行业竞争策略的转折[1] - "价格战"本质是平台短期内争夺市场份额和用户资源的激进竞争方式,新平台通过补贴实现冷启动,在位平台则采取防御性策略[1] - 中腰部平台因"跟随式竞争"心理被迫卷入补贴大战,加剧行业竞争烈度,形成"内卷式"竞争的常态化表现[1][4] 补贴行为的法律边界 - 合法价格战需满足三条件:非持续性亏本销售、非强制参与、无排他性效应,否则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4] - 平台作为"数字商场"提供撮合服务,若持续大规模补贴且强制商家分担成本,可能构成低于成本倾销服务,破坏市场准入门槛[5] - 《价格法修正草案》已将倾销行为规制范围扩展至服务领域,包括算法分发、流量导流等平台核心服务[5] 补贴战的负面影响 短期影响 - 订单激增与用户增长实为补贴驱动的虚假繁荣,补贴退出后消费快速回落导致市场震荡[6] 长期影响 - 商户层面:利润压缩迫使商家低价跟进,小微商户退出削弱生态多样性,部分商家可能降低食材标准或缩减人员引发食品安全风险[7] - 平台层面:持续"烧钱"导致盈利能力下降,市值预期走低,资金链紧张可能引发战略收缩[7] - 消费端:形成"无补贴不消费"心理依赖,压低行业价格中枢,导致"低价—低质—低利润"恶性循环[8] - 劳动力市场:订单爆发但利润有限导致就业质量下降,非正式就业增加,骑手工作强度与事故风险上升[8] 治理与转型建议 监管框架 - 需区分"内卷式"竞争与合法竞争,重点规制持续性亏本倾销、强制参与及低效资源浪费行为[11] - 执法应突出精准性,打击平台强制定价、算法操控排序等行为,同时保护商家自主促销权[13] 行业转型路径 - 平台应从流量分发转向价值创造,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冷链、配送)和技术创新(智能调度)提升服务质量[15] - 消费观念需从"价格至上"转向品质服务评估,形成价值导向型市场环境[15] 政策支持 - 政府应拓展企业市场空间,推动跨境服务、智慧城市等新赛道,缓解单一低价模式依赖[16] - 完善区域市场联通机制,加强基础设施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差异化竞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