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制造业在“十四五”时期规模优势持续巩固,国际竞争力增强,并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以培育新质生产力 [1][2][4][6] - 尽管取得显著成就,但行业在研发创新和企业竞争力方面与制造强国目标仍存差距,需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基础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7][8] 规模优势与全球竞争力 - 中国制造业连续15年稳居全球首位,每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30万亿元,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1] -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是2020年的1.7倍,超570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四分之一 [2] - 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 [3] 创新成果与产业突破 -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PCT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全球申请量前十大企业中有4家中国制造业企业 [2] - 5G通信设备、“复兴号”动车组、光伏发电装备、大飞机、大型LNG船等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涌现 [2] - 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高端化方面,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由2020年的33.7%、15.1%提升至2024年的34.6%、16.3% [5] - 智能化方面,工业机器人密度由2020年每万人246台提升至2023年每万人470台,全球排名从第九升至第三,中国拥有79家“灯塔工厂”,居全球首位 [5] - 绿色化方面,截至2024年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是2020年的9.4倍 [5] 新质生产力培育 - 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 [6] - 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布局全面展开并取得前沿成果 [6] 现存差距与未来方向 - 2024年美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研发费用合计为2.6万亿元,中国为1.3万亿元,仅是美国的50% [7] - 美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6.2%,中国为3.6%,是美国58%,美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净利润率为7.86%,中国为4.57%,是美国58% [7] - 未来需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加大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研发投入,并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7][8]
制造业由大到强攀高向优
 经济日报·2025-08-05 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