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厂300万/500万辆年销目标扎堆,消费者都不够用了
36氪·2025-08-05 09:43

中国车企销量目标规划 - 多家中国车企提出2030年500万辆年销目标:一汽集团计划5年内实现[1] 长安汽车2030年目标500万辆[1] 吉利控股2027年目标500万辆[1] 比亚迪2025年目标500万辆[1] - 四家车企设定2024年300万辆目标:长安/吉利/奇瑞/东风集团均计划今年达成300万辆销量[3] - 头部车企2024年目标总和超2500万辆:比亚迪550万/上汽450万/一汽345万/四家各300万合计达2500万辆规模[3] 历史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 - 国际车企2025年目标普遍落空:丰田电动车目标550万辆(上半年纯电仅8.2万)[4] 大众电动车目标150万辆(上半年实际46.5万)[4] 通用电动车目标100万辆已落空[5] - 中国车企2025年目标完成度堪忧:一汽集团目标从600万下调至345万[6] 广汽集团目标从350万修正为230万(上半年完成率32.8%)[6] 吉利目标从365万修正为271万再调至300万[6] - 新势力目标大幅缩水:理想汽车从160万目标降至64万[9] 长城汽车2024年目标190万实际完成123万(完成率65%)[9] 恒大汽车100万目标随公司倒闭落空[9] 销量目标设定动因分析 - 资本市场融资需求:高目标可作为吸引资本投资的敲门砖[11] 新势力车企通过激进目标获取资源(如理想年销3万时立百万目标)[11] - 内部管理激励手段:通过高目标推动体系能力提升(完成150万优于定100万完成80万)[12] - 行业竞争姿态展示:目标高低常被解读为企业实力强弱[12] 影响经销商/供应商信心体系[12] 300万辆级目标的体系能力要求 - 需具备10%以上市场占有率:在3000万辆大盘中需达到绝对主流品牌地位[14] - 需要完备的产业体系支撑:10个以上生产基地协同[14] 覆盖广泛的供应链体系[14] 多元产品矩阵覆盖细分市场[14] - 依赖持续技术创新迭代:保障新用户获取和存量用户升级[16] 需要配套人才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16]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目标制定趋向务实化:长安新能源占比33.3%接近原定35%目标[7] 多家车企通过战略调整提质增效(吉利/奇瑞/长安组织架构优化)[16] - 竞争焦点从数量转向质量:行业逐步从"目标数字竞赛"转向"体系能力建设"[16] 缺乏竞争优势的车企高目标难以实现[16] - 市场容量存在天花板:四大车企2000万辆目标占全球9000万辆市场近四分之一[1]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饱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