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发展 - 武汉通过“汉宜氢走廊”等项目加速氢能应用,首期30辆氢能重卡累计安全行驶160万公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柴油车降低92%,相当于种树8.9万棵 [2] - 湖北交投重点推进“沪汉蓉”、“京港澳”、“汉襄十”3条主干氢走廊建设,武汉都市圈连接五大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致力于打造全国氢能流通核心枢纽 [2] - 东风汽车集团获得“氢燃料电池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专利,该技术可提高氢燃料电池放电能效 [3] - 东风汽车已实现20—400千瓦氢燃料电池电堆全覆盖,武汉绿动氢能建成国内首条全自主可控质子交换膜生产线,使成本下降50%,并形成年产30万平方米质子膜、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的产能 [4] - 氢能应用扩展至水路交通,全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投入运营,阳逻港实现氢能重卡“水陆联运”,装卸效率提升30% [4] - 预计到2027年,武汉将形成“一核一都两翼”的氢能产业格局,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00亿元,推广氢能源汽车2500辆,氢气总产能达40万吨/年 [4] 光伏发电应用 - 武汉在工业领域大规模部署光伏发电,例如东湖高新区佛祖岭供水加压站7600平方米光伏矩阵年发电量达206万千瓦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10吨,相当于种植5.5万棵树 [5] - 企业光伏应用案例丰富,岚图汽车工厂1.5万块光伏板年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相当于3万户家庭年用电量,全厂清洁能源占比超40% [5] - 蒙牛高科乳制品公司光伏绿色停车场实现“棚顶发电、棚下停车充电”,年发电量300万千瓦时 [6] - 东风猛士科技园区2.05万平方米光伏板全年最大发电量570万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1750吨,减少碳排放4670吨 [6] - 武汉经开区共有329家工业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26.83万千瓦 [6] - 武汉市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中部第一,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超200家绿色工厂矩阵 [6] 能源效率提升与污染控制 - 武汉通过跨市蒸汽管道等基础设施提升能源效率,国能汉川电厂向武汉东西湖区51家企业供应蒸汽,占电厂蒸汽总量1/3,相当于相关企业每年少烧3万吨煤 [9] - 蒸汽余热利用为下游企业节省成本4100万元,并减少1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在府河湿地新栽400万棵树 [9] - 武昌热电厂利用余热构建“智慧热网”,带动周边区域参与降碳,构建年均减碳10万吨的碳中和生态经济圈 [9] - 武汉设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除特定企业外全面禁止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并完成燃煤锅炉清零及环保改造 [10]
“氢”装上阵 新能源加速驶入新蓝海
长江日报·2025-08-05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