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在30万亿细胞中建造“纳米火箭”:一场“卡脖子”的突围战
华夏时报·2025-08-05 11:50

核心观点 - 公司突破肝外重要器官和组织靶向递送难题 利用AI纳米递送技术赋能OpenCGT平台 旨在解决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递送痛点 加速CGT疗法研发及临床转化 [2][4][6] - 公司完成4亿元D轮融资 由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和大兴区产业投资基金联合领投 资金用于平台自动化升级、自研管线推进及国际战略合作 [7] 技术突破 - 开发生成式AI纳米材料设计系统 通过11种纳米算法集群和AI Agent 将脂质纳米设计空间扩大1000倍以上 [4] - 高通量干湿实验数据平台每周完成超1000剂型筛选 产生100倍以上的递送物理及生理数据 支持算法开发 [5] - 在小鼠模型中实现8倍基因边际效率提升 猴子实验中达到90%以上疾病基因超低能力验证 [5] 产品进展 - 核心管线MTS004完成临床III期并进入NDA申报阶段 另有3款管线进入关键临床 [5] - OpenCGT平台启动首个合作项目 赋能锐正基因开发基于mRNA-LNP的肝靶向CRISPER基因编辑疗法 [6] 行业背景 - 细胞与基因治疗是第三代药物创新主赛道 北京市计划2027年培育CGT领域前沿技术企业20家以上 形成国际影响力产业集群 [6] - 全球多数CGT研发失败源于递送问题 传统脂质体肝外器官递送效率低(肺肝靶向比99:1) 病毒载体存在免疫原性和载量限制风险 [4] 团队优势 - 联合创始人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陈红敏(主导过两款纳米药物在美上市)和MIT AI科学家王文首博士(开发AI材料设计系统模拟纳米颗粒人体路径) [5] 战略定位 - OpenCGT平台类比OpenAI 旨在降低CGT开发门槛与成本 整合院校科研力量、三甲医院资源和创新药企研发全链路 [6] - 平台填补高端制剂与递送系统产业转化关键空白 助力北京打造国际CGT产业创新高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