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永债发行规模与格局 - 今年以来境内银行发行67只"二永债",合计规模超1万亿元(截至8月5日)[2][3] - 发行主体呈现"大行稳发,小行快进,结构分化":国有大行发行16只合计5950亿元,股份行发行9只合计2670亿元,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发行42只合计1799.6亿元[3] - 区域分布集中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广州农商行等发债规模突出[3] 二永债发行驱动因素 - 银行业务扩张导致资本充足率承压,需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4] - 债券市场利率维持低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65%),降低发债成本[4][5] - 城投债等传统信用债供给收紧,机构资金转向配置高评级金融债[4] - 利差缩窄推动银行赎回旧债(如西安银行赎回利率4.3%的二级资本债)并再融资[5] - 2019年首批永续债进入2024年赎回周期,续发需求提升[5]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现状 - 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城商行12.44%、农商行12.96%,显著低于国有大行17.79%和股份行13.71%[6] - 内源资本积累受限:净息差下行、资产收益率下滑、不良贷款率反弹压缩利润空间[7] - 股权融资受限背景下,"二永债"因不稀释股权、发行灵活成为最优解,永续债可直接计入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债充实次级资本[7] 二永债的结构性局限 - 二级资本债补充效果逐年递减(第5年起每年计入比例从100%降至20%),未赎回则效果减弱[8] - 赎回需满足资本充足率持续高于监管红线等条件,部分银行如南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9.52%)难以达标[8] - 无法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对风险抵御能力提升有限[8][9] 政策建议与解决方案 - 丰富资本工具供给:放宽中小银行发行优先股、可转债门槛,探索专项债扩展[10] - 优化资本市场环境:引入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投资者,简化优质中小银行上市流程[10] - 差异化支持政策:以"一行一策"推动特别国债向重点区域性银行倾斜[10]
银行“二永债”年内发行超万亿元 结构性缺口仍待解
上海证券报·2025-08-06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