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核心功能 - 存款准备金制度兼具数量型与价格型调控双重属性,既可通过调整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也可通过准备金利率参与利率走廊机制建设 [2] - 优势包括保障金融稳定、调节市场流动性、抑制通胀及跨境资本流动 [3][4] - 不足体现在调整幅度剧烈、增加银行税负、金融创新弱化货币乘数效应,且功能已被巴塞尔协议Ⅲ和宏观审慎工具部分替代 [5] 国际准备金制度演进 - 美国:2008年后转向充足准备金框架,以准备金利率(IOR)作为利率走廊核心,2020年完全退出准备金率工具 [6] - 英国:1980年代取消法定准备金,2006年改为自愿准备金制度,通过协议利率强化政策利率传导 [7] - 欧央行与日本:维持1%和0.8%的低准备金率,通过准备金利息补偿银行成本,超额准备金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下限 [8] - 新兴经济体:巴西、印度等利用动态准备金率(如21%±3%)进行逆周期调节,2023年印度吸收过剩流动性1.2万亿卢比 [9] 中国准备金制度现状 - 总量调控:平均准备金率6.2%为历史最低,2011年前用于对冲外汇占款,此后转为流动性释放工具 [11][12] - 结构调控:2019年建立"三档两优"框架,差别准备金率与MPA考核挂钩,并设置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等工具 [13] - 利率机制:法定准备金利率1.62%高于OMO利率(1.4%),超额准备金利率0.35%构成利率走廊下限但引导作用有限 [14] 未来改革方向 - 数量型工具退出:金融稳定功能可由存款保险和MPA替代,公开市场操作(OMO、MLF)提供更灵活流动性调节 [15] - 保留最低准备金:建议保留5%法定准备金率以覆盖日均18万亿元支付清算需求,后续可降至0 [16] - 价格型工具优化:建议缩窄利率走廊至80bp,提高超额准备金利率至1.2%(OMO利率-20bp),法定利率维持1.62% [17][19][20]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搜狐财经·2025-08-06 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