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观察|三地创新释放“裂变效应”
科技日报·2025-08-06 13:33
前沿科技突破 - 北京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亮度达太阳一万亿倍,是亚洲首台第四代光源,已开展实验并显示卓越性能 [1] - 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高质量燃烧1000秒,刷新世界纪录 [2] - 怀柔科学城布局37个科技设施,累计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29项 [2] - 合肥集中布局建设13个大科学装置,并建立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沿途下蛋”机制 [2] 产业科技赋能 - 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研发旋翼驱动技术,已申请专利超600项,并在全球进行知识产权布局 [4] - 广东省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占全国95%,工业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占全国54% [4] - 安徽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尊界超级工厂配备超1800台智能机器人,制造环节精度达毫米级 [4] - 安徽省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4] - 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公司全球首创“一步发酵法”生产阿洛酮糖,大幅降低成本,其6万吨级产能改造项目将于今年10月投产,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阿洛酮糖生产基地之一 [5] 区域协同创新 - 天津、河北有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整车供应链,2024年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7.6万辆,同比增长154% [7] -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7] - 由香港与内地科学家在东莞发起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出超140家硬科技企业,其中6家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8] - 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成“前端研发—中端转化—后端制造”的创新闭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