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半年度计提存货及应收款项等减值准备合计人民币998.96万元 其中坏账准备185.85万元 存货跌价准备809.48万元 合同资产减值准备3.62万元[1] - 本次计提减值准备导致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减少760.03万元[8] 计提减值资产范围及金额 - 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135.87万元[1] - 其他应收款计提减值准备49.98万元[1] -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809.48万元[1] - 合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3.62万元[1] 信用减值确认标准及计提方法 - 金融工具信用风险分为三阶段计量:第一阶段按未来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计量 第二阶段按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 第三阶段按已发生信用减值的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2] - 较低信用风险金融工具可直接假定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2] - 不含重大融资成分的应收款项采用简化方法 始终按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3][4] - 应收账款按组合划分:电子元器件分销代理客户往来组合 电力计量采集解决方案客户往来组合 合并范围内关联方往来组合[4] - 包含重大融资成分的应收款项和租赁应收款采用"三阶段"模型计量损失准备[5] 信用风险显著增加评估因素 - 合同付款逾期超过30日[5] - 信用管理方法变化[6] - 债务人预期表现和还款行为显著变化[6] - 债务人经营成果实际或预期显著变化[6] - 监管、经济或技术环境显著不利变化[6] - 业务、财务或经济状况不利变化[6] - 内部价格指标显著变化[6] - 金融工具利率或条款显著变化[6] - 外部市场指标如信用利差、信用违约互换价格等显著变化[6] - 外部信用评级显著变化[6] - 内部信用评级下调[6] - 同一债务人其他金融工具信用风险显著增加[6] - 担保物价值或信用增级质量显著变化[7] - 经济动机显著变化[7] - 借款合同预期变更[7] 合同资产减值计提方法 - 合同资产减值准备参照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法[7] - 不含重大融资成分的合同资产采用简化方法计量损失准备[7] - 包含重大融资成分的合同资产按照一般方法计量损失准备[7] 存货减值计提方法 - 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7] - 单个存货项目或存货类别计提跌价准备[7] - 可变现净值按估计售价减去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确定[7] 计提合理性说明 - 计提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会计政策[8] - 体现会计谨慎性原则[8] - 公允反映2025年6月30日财务状况、资产价值及经营成果[8]
力源信息: 关于2025年半年度计提存货及应收账款等减值准备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