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时深度】“垃圾食品危机”在多国蔓延的背后
环球时报·2025-08-07 06:44

行业战略转移 - 全球包装食品和饮料公司因西方市场监管加强和健康意识提升 转向公共卫生意识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寻找增长机会 包括印度 印尼 墨西哥等[1] - 超加工食品在新兴经济体相对新颖 且面临较少营销限制和减肥药物获取壁垒 形成约300亿美元市场缺口[2] - 行业在发展中国家扩张策略聚焦儿童群体和社交场景渗透 如印度城市儿童生日派对普遍消费汉堡 薯条 披萨 可乐等高热量食品[2] 健康影响与消费趋势 - 全球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1990年至2022年间增长5倍 食用超加工食品显著增加肥胖 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3] - 印尼饮食结构显著变化:小麦 鸡肉 鱼类 含糖饮料及超加工食品摄入持续上升 绿叶蔬菜和新鲜豆类摄入减少 城市地区饮食质量下降最明显[5][6] - 印度传统食品本身高糖 高盐 多油炸 本土作坊使用反复加热油和非食品级包装 加剧健康隐患[7] 政府监管措施 - 印尼卫生部要求食品包装标注糖 盐 脂肪含量及每日摄入限量 2021年推出"更健康的选择"绿色标志识别健康食品[6] - 印尼政府加强营养干预:2024年1月启动免费营养餐计划面向学生和孕妇 并通过研讨会 媒体宣传科学饮食知识[6] - 墨西哥政府2023年3月颁布全国学校禁令 禁止销售及推广高糖 高脂肪 高盐超加工食品 特别是含糖饮料 薯片 糖果等黑色警示标签产品[7] 市场与供应链特征 - 印度包装食品仅1/3明确标注成分 且相比其他国家含更多糖 盐 脂肪成分 监管不规范导致健康风险未被充分提示[8] - 印度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于知情权 食品监管部门计划以粗体字标注成分信息 但红绿灯式标识系统因素食文化传统面临本土化挑战[8] - 印度肥胖人群集中在中产阶层 尤其是女性 因传统文化将"富态"视为富裕象征 而约1.29亿极端贫困人口(2024年数据)仍面临营养不良和粮食短缺[9][10] 行业政治化现象 - 食品话题被用作政治宣传工具 如印度国会议员将麦当劳与外交政策关联 呼吁关闭门店以回应美国言论 而非实质探讨健康问题[11] - 美国"让美国再次健康"运动针对超加工食品 但政策报告被指参考文献缺失或失效 具体措施如削减学校本地食品供应项目拨款 与宣称目标存在矛盾[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