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乱象追踪:“医院同款”仅为日用品
北京商报·2025-08-07 07:42
网购三伏贴产品性质与宣传问题 - 网购平台销量超10万件的三伏贴产品实际属于日用品类别 仅执行企业标准而非医疗器械或药品国家标准[1][2] - 商家在商品页面突出中草药成分并标注"医院同款"字样 但产品外包装明确注明"不可替代药品或医疗器械使用"[2][7] - 客服人员采用模糊话术宣称产品"和医院差不多"并暗示"坚持使用可缓解症状" 该表述被专业医生驳斥为纯属误导[1][2][3] 医用与日用三伏贴核心差异 - 医院三伏贴为院内自制制剂需凭处方领取 具有特定中药配方比例 药物浓度及透皮技术 并需由医师根据体质调整贴敷时间与穴位[3][7] - 日用品三伏贴执行以字母"Q"开头的企业标准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科学依据 未经过安全性验证与禁忌症管理[3][4] - 医用三伏贴明确禁忌人群包括皮肤创伤者 过敏体质者 急性发热患者 孕妇及糖尿病患者 而日用品说明书大多未完整标注这些信息[6] 行业监管与标准体系现状 - 艾草三伏贴类产品目前缺乏明确国家标准和监管政策 企业标准由生产企业自行制定并备案 要求低于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4] - 监管部门抽查主要关注包装标注与备案一致性 对产品实际成分是否符合宣称缺乏常态化深度抽检机制[8] - 电商平台跨区域销售特性增加监管难度 网络渠道成为监管盲区 部分产品甚至将普通胶布宣传为"医用三伏贴"[8] 消费者认知与市场影响 - 多数消费者难以区分"药准字" "械字号"和"企标产品"差异 存在将"械字号"误认为药品或认为"有执行标准就安全有效"的认知误区[9] - 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中医药知识认知不足 通过"非遗传承" "医院同款"等虚假背书进行营销 每年三伏天后医院皮肤科均接诊因使用劣质产品导致皮肤过敏的患者[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