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安惠享纯债两次 “定向优惠”:平安基金的“机构依赖症”凸显
搜狐财经·2025-08-07 18:20

核心观点 - 平安基金因对特定机构客户提供定向赎回费率优惠,凸显其业务模式对机构资金的深度依赖,引发市场对其客户结构失衡及潜在业务风险的关注 [1] 定向费率优惠事件 - 平安基金于8月1日至31日对旗下平安惠享纯债基金推出赎回费率优惠,条件极具指向性:仅限当月赎回、仅限单一产品、仅限直销柜台渠道,且不涉及申购,此类条件被业内视为为机构投资者量身定制 [4] - 优惠活动期间,持有A类份额满一年至两年的投资者,赎回费率从原0.05%优惠至0.0125%,且优惠后的赎回费100%计入基金资产,而非按原规则仅25%计入 [3][8] - 以持有约6.15亿元净值的机构客户为例,全额赎回时原需支付赎回费约30.8万元,优惠后仅需支付7.7万元,平安基金为特定客户节省成本约23.1万元 [8] - 此次并非该基金年内首次推出此类优惠,5月31日曾公告在6月份推出完全相同的费率优惠,而二季度报告显示机构客户在此期间赎回了约2.63亿份 [9] 机构依赖的业务结构 - 平安基金存在显著的机构依赖症,2024年年报显示,其210只基金中,有31只产品机构持仓占比达100%,67只产品占比超90%,101只产品占比超50%,接近一半产品依赖机构资金支撑 [11] - 机构依赖现象在ETF产品中同样突出,2024年末公司旗下26只ETF中,有11只产品的机构持仓占比超过80%,对比同行,华宝基金31只ETF中仅4只机构占比超80% [12] - 机构资金可快速撑起产品规模,例如平安惠享纯债A份额在2024年三季度因单一机构买入7.97亿份,直接解除了该基金资产净值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风险 [14] - 过度依赖机构资金存在隐患,机构大额赎回易导致产品规模剧烈波动,甚至触发清盘风险,此前平安惠享纯债A份额在2021年末因机构撤资,份额从2.41亿份骤降至1562万份 [14] 行业影响与模式审视 - 平安基金的管理规模达6500亿元,其规模增长模式呈现“货币基金+机构定制”驱动的结构失衡特征 [14] - 在公募行业普遍追求主动管理能力的转型期,高度依赖机构资金作为“安全垫”的业务模式,可能抑制产品的市场化定价,削弱散户参与意愿,形成“机构主导—散户疏离”的恶性循环 [13] - 尽管此类定向费率优惠在合规层面存在灰色地带,并未直接违反相关规定,但其行为的“定向性”对中小投资者显失公平,市场关注公司能否构建更公平、更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