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谋篇“十五五”,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续写新篇?|“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2025-08-07 20:17

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 - 构建"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和"LPR+国债收益率→存款利率"传导机制,实现货币政策信号直达实体经济[1][2] - 政策利率体系优化:2024年确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取代MLF利率的中期政策利率地位,强化短期利率引导作用[2] - 货币市场利率DR007与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保持同步,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功能[3] - 贷款市场取消全国层面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提高LPR报价质量,督促银行不发放税后利率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贷款[3] - 存款市场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和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将非银同业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3] - 央行通过国债买卖操作维持斜向上收益率曲线形态,提升货币政策从短期到长期的传导效率[3] - 2023年9月27日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行20BP后,10月21日1年和5年以上LPR同步下行20BP;2024年5月8日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行10BP后,两个期限LPR同步下行10BP[4] -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自2019年开始走低,LPR下调带动实际贷款利率下降[4] - 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要求银行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自主调整存款利率,央行对调整高效机构给予激励[4] - 2000年以来中国CPI平均为2.1%,过去10年平均为2%,过去5年平均略低于2%,达到全球主要央行理想通胀目标[5] 利率传导机制优化空间 - 2024年7月建立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机制但尚未启用,未来需收窄临时正逆回购利率与7天逆回购利率利差,压缩利率走廊宽度[6] - LPR报价质量有待提升,部分报价行利率与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存在偏离,需优化报价模型增强市场敏感性[6] - 经济增长转型使融资供需矛盾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数量端中介目标参考意义下降[6] - 疫情后居民端和企业端融资意愿下降,货币政策面临"推绳子"难题,地产周期磨底使信贷需求减弱[7] - 存贷款端规模情结导致内卷式竞争,银行存款利率降得慢、贷款利率降得快,压低银行业净息差和利润增速[8][9] - 银行显性或隐性提高存款利率无法提高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反而降低银行及行业盈利能力[8] 未来改革方向与政策建议 - 政策利率体系需进一步精简优化,巩固7天期逆回购利率短期政策利率核心地位,收窄利率走廊[10] - 探索建立以隔夜质押回购利率为基准的短期利率体系,提升政策传导即时性与精准度[10] - 货币市场需巩固DR利率短期基准地位,扩大交易对手至中小银行及非银机构,增强DR007市场代表性[11] - 信贷市场应推动LPR与行业风险溢价挂钩,针对小微企业、绿色金融等领域设计差异化定价模板[11] - 债券市场需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形态,发展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品,强化曲线定价功能[11] - 存款准备金制度或将突破5%隐性下限,央行已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阶段性调降至0%[11] - 探索阶梯准备金制度,对不同社会部门实行差异化要求,提升银行对特定群体贷款意愿[11] - 2025年下半年广谱利率预计延续下行,央行可能择机降准降息,推动资金利率与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移[12] - 央行将通过逆回购、MLF等工具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可能降准或重启国债买入操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