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表现与规模 - 2025年7月全国上演总票房为34.23亿,其中演唱会票房为29.41亿,占比高于九成 [1] - 2025年7月总票房对比2024年7月的22.19亿,增长近六成 [1] - 演出市场与电影票房的差距正在缩小,2025年暑期档电影7月总票房为40.67亿 [1] 市场内容与参与者特征 - 市场内容多元化,除五月天、易烊千玺等头部艺人外,大量新鲜势力加入,如代表垂直圈层的那艺娜、体现“孝子孝女”经济的刀郎、以及跨界开演唱会的岳云鹏 [1][3] - 人气歌手动辄单地多场连演,如五月天在北京鸟巢连演12场,王心凌在五棵松连开三场,张艺兴、蒲熠星北京连开两场,票务依然紧张,一经开票迅速售罄 [6] - 岳云鹏首场个人演唱会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票价从380元到1580元不等,最高票价对标一线歌手水平 [6]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演变 - 年轻人在演出这类实体消费上投入的热情不减反增,观看演出从报复性消费转变为线下娱乐诉求常态化后的主动选择 [5][6] - 消费者追求深度情感体验,购买演唱会门票被视为购买“人生某个阶段的记忆锚点”,其价值不仅在于两三个小时的快乐,更在于官宣、抢票、预习歌单、现场互动等全过程带来的长达一两个月的激动心情 [18] - 演唱会成为一种集体社交活动,激发情绪共鸣,强化归属感,满足年轻人对社交认同与自我实现的追求,具有跨代参与的特点,观众年龄跨度覆盖70后至00后 [14][19] 营销与体验创新 - 传统艺人演唱会策划多样化活动以增强乐迷参与感,例如五月天在北京多地标设置打卡点,易烊千玺工作室推出“泥土塑山计划”邀请观众参与艺术创作 [9] - 演唱会的出圈方式迭代,从依赖现场突发事件转向网友玩梗搞抽象,网红那艺娜的巡演是典型例子,其口碑从群嘲逆转为“养成系偶像”,现场“退票”喊声变为应援词,演出现场成为年轻人的“赛博庙会” [7][16] - 市场对娱乐内容的包容性增强,演出形式从单纯的明星效应扩展到跨界创作,满足年轻人对传统娱乐形式的“解构”需求,渴望开放、能激发情感共鸣的互动体验 [6][13]
暑期演出单月34.23亿票房,这届年轻人更爱“情绪产品”了?
36氪·2025-08-08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