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朗普爱上保洁”和“1.5亿美金短剧神话”:社会信任资本正在被谁透支?
36氪·2025-08-08 10:20

假新闻事件核心分析 - 虚构短剧《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被证实不存在,所有主流影视平台和权威媒体均无相关记录 [1] - 虚假新闻声称该剧三个月收入1.5亿美元,美国观众边骂边付费,但实际为完全捏造 [1][4] - 演员邵逸凡公开揭露剧照造假:一张来自《周六夜现场》,另一张为AI生成 [2] 虚假新闻传播链条 - 源头为7月1日"留学生日报"发布的10万+文章,标题极具误导性但内文未直接确认该剧存在 [4] - 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Astro本地圈"等媒体后续跟进报道,添加更多离奇细节 [4][5] - 海外社交平台出现大量二创短视频和图文,虚假内容被全球讨论 [8] 媒体审核机制问题 - 传统媒体如德国《明镜》周刊采用"博士核查团"机制,80名全职核查员占采编团队1/3 [9] - 国内平台型媒体主要依赖算法审核和外包团队,日均处理量达百万级,单条决策时间以秒计 [12] - 社交媒体摧毁传统审核时间窗口,算法优先推送高互动内容导致先审后发机制失效 [12] 虚假内容产业链 - 假新闻网站从Facebook获得70%流量,远超《纽约时报》等严肃媒体的30% [14] - 每千次浏览广告收益可达13-14美元,形成"流量即利润"的商业模型 [14] - 部分机构以"海外短剧分销"为名收取入门费和培训费,黑猫平台相关投诉近千条 [15][17] 行业影响与资本运作 - Reelshort等出海平台被多次绑定为"暴利案例"载体,母公司中文在线股价受虚假消息影响 [17] - 虚假繁荣掩盖行业真实困境:成本高、多数项目亏损、本土化难题和文化折扣 [17] - 数据公司和营销机构通过刷量黑灰产和伪造行业白皮书直接获利 [17] 技术与社会影响 - AI生成图片和剧情仅需3分钟,极大降低造假成本 [13] - 虚假内容导致媒体公信力瓦解、政治严肃性消解和真实议题空间被挤压 [18][19] - "流量即利润"的底层逻辑不变,逐利链条将持续改头换面卷土重来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