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概况与传播态势 - 2025年广东基孔肯雅热疫情自7月15日至8月5日累计报告7938例 其中佛山占比超9% 顺德区达6837例[1] - 近一周单日新增降至200例以下 但传播范围扩展至广州 深圳 东莞 潮汕 湛江及香港[1] - 白纹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其活跃时段(日出后2小时及日落前2小时)与户外运动高峰时段重合[2][4] - 病毒伴随发热 关节疼痛 皮疹等症状 80%患者发热后2-5天出现皮疹 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引发慢性关节炎[4][6] - 北方地区如河北 山东 辽宁于2025年7月发现白纹伊蚊 因气候变化存在病毒北扩风险[6] 户外运动市场影响 - 蚊虫活跃区域(公园 绿地 水边)与户外运动场景高度重叠 运动者散发的热量 二氧化碳及汗液乳酸易吸引蚊虫[2][4] - 疫情导致户外运动人群面临健康威胁与经济负担 严重症状需住院治疗并造成停工损失[4][6] - 防蚊功能或从运动装备附加项升级为核心考量要素 驱动相关产品需求增长[12][13] 防蚊产品市场现状与趋势 - 中国驱蚊用品市场规模从2020年58.3亿元增长至2024年93.77亿元 五年平均增速超10%[12] - 防蚊喷雾 防蚊贴等新型产品需求于2023年超越传统蚊香液 主要受登革热传播及露营经济推动[12] - 当前市场缺乏针对户外运动场景的专用驱蚊产品 运动型产品需具备持久性 抗汗抗水性及清爽肤感[12][13] - 部分户外品牌已推出防蚊技术服饰 如氯菊酯浸渍处理或高密编织面料 浙江企业正开发防蚊冲锋衣[15] - 行业尚未大规模强调防蚊功能 现有穿戴装备在防护与舒适性平衡上仍有优化空间[15] 防护策略与行业方向 - 专家建议通过物理隔离(长衣长裤) 化学防护(避蚊胺喷雾)及地理隔离(远离疫区与积水地带)降低风险[7][9] - 品牌需开发运动场景优化产品 结合物理与化学防护方案 同时提升消费者对产品成分 时效及运动适用性的认知[15][16] - 防蚊装备或成为户外运动基础配置 类似水壶与毛巾 并体现品牌社会责任[12][16]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36氪·2025-08-08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