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限购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近期基金行业出现多类型产品集中限购现象,包括主动权益、量化策略、QDII等,限购行为从绩优产品扩散至多元策略产品,反映基金公司对资金管理、策略执行和行情预判的全面权衡 [1][7] - 限购动因从传统的业绩驱动(如防止资金过快涌入稀释收益)扩展到分红安排、份额调整、清盘准备等技术性原因,以及行业政策导向变化(如"限薪令"推动规模导向转向业绩导向) [5][6] - 限购潮背后隐含市场风格轮动预警,尤其是小盘股占优环境下量化策略面临规模与流动性矛盾,同时QDII产品因额度稀缺主动控制申购以稳定持仓 [7][8] 绩优产品限购特征 - 年内涨幅居前基金集中限购: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年内涨超60%)、永赢睿信混合(涨46.91%)、信澳匠心回报混合(涨65.97%)等均设置100万元以下申购上限 [2] - QDII高弹性产品限购突出: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QDII)年内回报144.41%居市场第一,7月28日起暂停申购以避免非理性资金稀释收益 [3] - 量化策略产品规模敏感性强:诺安多策略上半年净值涨近60%,规模从7.72亿膨胀至25亿后启动5000元限购,防止策略失效 [3][4] 限购驱动因素分类 业绩与规模管理 -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混合(年内回报超90%)限制单日申购5万元,控制资金流入节奏 [3] - 国金量化多因子、招商成长量化等"绩优+小盘"策略产品因规模承载力有限,设置1万-500万元不等限额 [4] 技术性原因 - 广发均衡成长混合因新增F份额(直销专属)限制C类份额单日申购1万元、F份额15万元 [5] - 分红前限购防套利:海富通悦享一年、东方红欣和积极等基金在8月初分红前设限 [6] - 清盘风险隔离:大成丰华稳健六个月等发起式基金提前限制申购以避免放大清盘成本 [6] 行业政策影响 - "限薪令"推动激励模式从规模导向转向业绩导向,头部公募主动控制规模以保护净值表现和持有人利益 [6] 市场风格关联 - 小盘股行情下量化策略限购密集,如诺安多策略、国金量化多因子等面临"买不进卖不出"的流动性矛盾 [7] - QDII产品因额度稀缺主动限购(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优先保障老持有人利益 [7] - 限购行为从"爆款信号"转变为基金公司成熟度的体现,强调合理节奏吸纳稳定资金 [8]
基金限购潮起,要业绩不要规模,这轮牛市特有的味道?
新浪财经·2025-08-08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