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TF套利“雾里看花” 营销暗藏灰色地带
中国证券报·2025-08-08 15:17

事件背景 -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因重大资产重组于5月26日起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涉及换股吸收合并及募集配套资金 [2] - 停牌事件引发投资者通过赎回ETF份额套取停牌股票的需求 需选择持有目标个股权重高且现金替代标志为"允许"的ETF [3] ETF运作机制调整 - 部分基金管理人将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现金替代标志改为"必须" 阻止套利资金赎回股票 [4] - 易方达基金维持"允许"但提高申购溢价比例 海光信息从20%升至40% 中科曙光从10%升至20% [4] - 现金替代调整导致ETF按停牌前收盘价估值 在重组利好下形成低估状态 [4] 营销活动与资金流动 - 基金管理人端午假期密集营销 宣传停牌个股权重占比(最高约14%)吸引套利资金 [5] - 5月26日至6月9日停牌期间 7只信创主题ETF净流入近70亿元 其中6月4-6日净流入超52亿元 [7] - 规模扩张严重稀释停牌个股权重 新进资金无法获利 [7] - 6月10日复牌后ETF单日跌逾2% 最大跌幅超3.7% 因个股涨幅不及预期且板块拖累 [7] - 6月10日至20日 7只ETF净流出超40亿元 [8] 行业影响与机构观点 - 行业存在"先到先得"业态 基金公司通过热点营销快速提升规模 [1][14] - 私募机构未参与套利 因重组体量大估值难提升 且套利空间有限 [12] - 行业ETF同质化严重 基金公司依赖营销抢占先机 [15] - 信创主题ETF原属小微产品 停牌前最大规模仅4.19亿元 4只不足亿元 [14] - 营销后规模显著增长 最小产品突破4亿元 最大超27亿元 [14] - 截至6月20日 7只ETF规模均超2亿元 头部产品保持10亿元以上 [14] 投资者行为与后果 - 套利资金在停牌期间推高ETF溢价 复牌后抛售导致溢价消失并转为折价 [10] - 早期投资者或盈利 但高溢价追涨资金因溢价消失和板块回调亏损 [10] - 散户为主要参与群体 缺乏对权重稀释风险的认知 [9][15] 行业反思与建议 - 需加强投资者教育 提升对ETF申赎规则及定价模式的认知 [16] - 应提高基金信息披露质量 约束宣传行为 避免误导性营销 [15][16] - 需专业声音帮助投资者评估风险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