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推进数字金融 银行业积极“挖矿”
证券日报·2025-08-08 15:21

商业银行数据资源入表现状 - 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正在重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多家银行已开展数据资源入表工作,资产含"数"量持续攀升[1] - 商业银行作为"数据大户",数据资源入表有助于体现数据价值,提升财务报表质量及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但目前入表规模普遍为百万元级[1] - 中信银行构建了覆盖全行主要领域的数据资产目录,采用三步走策略完成2024年年报数据资源入表,净值达494万元[3] - 光大银行数据资源入表规模最高,超过1800万元,恒丰银行为101万元,宁波银行600万元,杭州银行327.4万元[3][4] 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0年4月数据被明确写入生产要素文件,2023年8月《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为数据资源转化为资产提供会计处理规则[2] - 国家数据局组建、数据交易机构建设运营、一线城市数据要素行动方案发布等举措持续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建设[2] - 2024年《银行业数据资产估值指南》团体标准发布,为金融领域数据资产估值体系提供借鉴[8] 银行实践与创新 - 浦发银行制定"数据资源入表五步法",华夏银行形成数据资源入表实施方案与核算方法[3] - 银行利用数据资产开展增信、质押融资等业务,推动数据资产"变现",涉及金融、航运交通、贸易等行业[5] - 数据资源入表倒逼企业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推动信贷业务模式创新,助力企业数据价值变现[7] 挑战与未来发展 - 数据资源确权和评估是最大难点,缺乏统一权威的评估方法,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瓶颈[8] - 数据资源类型多样导致识别难,合规与确权复杂,成本归集困难[8] - 建议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安全保障,培养复合型人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