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救助服务体系报告发布 倡导大病救助精准帮扶与多方共建
医疗救助服务体系建设 - 报告建议推进医疗救助法治化进程,明确政府部门、医院、社会力量的协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合救助服务机制[1] - 医疗救助正从单纯费用补偿向服务供给转变,公益慈善力量在主动发现需求、提供非经济支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 - 海南省"海惠帮"项目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多层次医疗救助示范区,联合17家单位共建,已救助2132名患者,总金额达4338.19万元[2] 水滴筹平台数据与参与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340万大病患者通过水滴筹发起筹款,获得4.7亿爱心人士帮助,累计筹款675亿元[3] - 2024年12月水滴筹被民政部指定为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平台希望与各方共创大病救助服务新模式[3] - 水滴筹参与政府牵头的多层次医疗救助工作,链接多元救助资源,与医院协同建立新的救助服务标准[3] 医院实践案例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整合病友服务与医务社工的非临床服务体系,延续自1922年的救助服务传统[3]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通过与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水滴公益等合作建立大病救助服务平台,应对粤西地区慈善资源匮乏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