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概况 - 工商银行于5月15日至17日发行我国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基本发行规模300亿元,其中品种一(4年期附第3年末赎回权)规模200亿元,品种二(6年期附第5年末赎回权)规模100亿元,并附有合计不超过100亿元的超额增发权 [1][2] - 中国银行于5月16日至20日发行同类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基本发行规模300亿元,品种结构(200亿元4年期附赎回权+100亿元6年期附赎回权)与工商银行一致 [2] 产品特性与市场定位 - TLAC非资本债券是具有损失吸收功能、不属于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发行主体为信用资质优良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安全属性突出 [3] - 相较于普通金融债,该品种期限灵活且投资回报率较高,因包含损失吸收条款而具备风险补偿定价优势,配置及交易价值受市场关注 [3] 监管背景与达标要求 - 我国2021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要求G-SIBs的TLAC风险加权比率2025年起不低于16%、2028年起不低于18%,TLAC杠杆比率2025年起不低于6%、2028年起不低于6.75% [4] - 监管引入存款保险计入TLAC机制,与国际规则接轨并为银行达标创造有利条件 [4] 银行发行计划与市场供给 - 国内五家G-SIBs(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计划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合计规模不超过4400亿元,其中工行600亿元、农行500亿元、中行1500亿元、建行500亿元、交行1300亿元 [5][6] - 2024年TLAC债券供给有限,预计与国债信用利差为40-50个基点,银行TLAC达标压力较小,建行表示资本新规实施对资本充足率有正向贡献,2025年达标问题不大 [6]
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今日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