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将超8700亿元
金融时报·2025-08-08 15:42

科技创新债券市场总体规模 - 自《公告》发布以来全市场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650只 发行规模达8480亿元 另有40余只债券正在发行 若算上这部分累计发行规模将超过8700亿元[1][2][3] - 银行间市场发行金额达5316亿元 占全市场发行规模的62.7%[3] 发行期限结构特征 - 3年以上发行规模占比约76% 5年以上占比约三成 期限结构深度适配科创产业周期[1][3] - 债券期限虽有拉长 但整体与核心技术研发周期相比仍偏短 部分企业面临"短债长投"压力[9] 发行人结构分析 - 央企及地方国企发行规模超7200亿元 是科技创新债券的主要发行主体 同时民企积极参与发行[1][3] - 发行人结构仍不均衡 体现国企主导特征 中小科创企业参与不足[9] 三类发行主体表现 - 科技型企业累计发行约5300亿元 资金用途广泛辐射电子元器件制造、软件开发、医疗设备制造等前沿新兴领域[4] - 30余家银行累计发行金额达2378亿元 通过贷款、债券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4] - 37家证券公司共发行科技创新债券47只 发行规模突破400亿元[4] - 股权投资机构发行规模近300亿元 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科创领域企业提供股性资金支持[4] 产品创新与机制安排 - 有320余只债券设置了特殊条款 50余只引入了多元化增信措施[7] - 设置票面利率调整等机制平衡长期风险与投资者回报 部分债券在期限方面有所创新包括超长期债券[7] - 资金用途创新包括股权投资机构募资用于基金出资形成"债券—股权—科创企业"链条 以及集团协同发债支持子公司研发[7] 风险分担机制建设 - 中债增进为君联资本做100%担保 承担50%风险敞口 按发行额度5亿元收取0.5%/年担保费[8] - 中关村担保为中债增进提供50%反担保 按反担保额度2.5亿元收取1%/年担保费和浮动收益分成[8] - 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完善有助于降低科创债违约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 还可能催生高收益科创债品种[8] 市场发展挑战与建议 - 民营企业发债往往需要增信 而担保条件较为严苛 担保机构设置较高反担保条件无形中抬高了融资成本[8] - 建议建立"科创评级+信用评级"体系 鼓励评级公司针对科创行业属性制定更立体的评级方法论[9] - 建议设计分段式期限结构 前段低票息、后段票息递升的方式降低早期现金流压力[9] - 建议强化募集资金穿透管理 实现"募投管退"全流程可追溯减少信息不对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