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信托:困局中破解“托付”难题
金融时报·2025-08-08 15:52
核心观点 - 特殊需要信托是为特殊需要人群设计的信托服务方案 兼具业务属性和社会保障功能 目前处于发展萌芽阶段 需通过多方合作解决落地难题 [1][5][7] 行业参与情况 - 截至2023年末共13家信托公司开展业务 总规模1.65亿元 目前开展公司数量已约20家 [3] - 信托公司通过"特殊需要+家族""特殊需要+保险金""特殊需要+养老""特殊需要+慈善"等创新型业务嫁接满足客户需求 [5] - 实践层面自2019年开始探索 已有数百位家长为孩子设立类特殊需要信托 [2] 业务模式特点 - 具有特定性 长期性和复杂性三大特征 受托人需作为核心枢纽链接多方利益群体 [5] - 实现资产风险隔离 构建风险防火墙 提供全周期资产服务 精准实现财富传承意愿 [4] - 采用"信托+社会组织监督"模式 为资产托管和子女照护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5] 客户需求场景 - 年近80岁无子女客户通过不动产信托登记试点 实现房产出租收益与遗产传承 [3][4] - 孤独症患者母亲采用"保单+信托+服务"模式 通过年金保险积累财富 信托账户定向支付三类费用 [6] - 服务对象涵盖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占全体老年人11.6%)及心智障碍者约1200万至2000万人 [7] 发展挑战 - 公共性与个性化服务高成本之间存在匹配难点 [7] - 出现信托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需要信托公司垫付就医照护费用的情况 [8] - 面临社会认同度不足 监护组织缺失 托养机构匮乏 不动产信托税收较高等制度配套缺失问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