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发展之策: 如何让农信体系 更健康可持续?
金融时报·2025-08-08 15:55

两轮农信社改革风险特征对比 - 2000年前后近一半信用社出现亏损 超过半数资不抵债 [1] - 2019年底高风险行社数量占比仅17% 且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资产占比更低 [1] 历史风险成因分析 - 早期风险源于治理内控缺陷及与农行脱钩时承接的历史包袱 [2] - 通过"花钱买机制"和资金入股阶段性化解资不抵债问题 [2] - 省联社平台有效改善小法人投入产出不经济和风险免疫力低等问题 [2] 本轮风险根源复杂性 - 信贷投放因产业单一性导致信用风险集中 [3] - 公司治理不健全引发内部人控制与外部人操纵 [3] - 强行改制导致股权集中/虚假出资/治理失效等不合规问题 [3] - 经营偏离主责主业 开展超出认知能力的业务创新 [3] 改革措施效果评估 - 参控股小法人可推进问题股东退出和阶段性补充资本 [6] - 但无法根本解决实质性风险处置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问题 [6] - 注资回报不确定性可能影响中小银行战略决策 [6] - 省级统一法人模式存在"大银行化"担忧 [6] 差异化发展路径选择 - 需保留软信息优势 控制传递层级减少信息损耗 [8][9] - 有选择运用金融科技 避免盲目线上化导致风控不足 [8] - 需通过县域金融生态优化避免过度竞争 [9] - 监管部门需明确不同类型机构业务结构与定位 [9] 改革核心原则 - 不能为化险或改革而改革 发展才是根本目的 [7] - 风险应作为探寻发展方式的参照物 [7] - 需通过对比优质与高风险机构差异辨析制度调整方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