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密集发行
金融时报·2025-08-08 15:59

核心观点 - 中国5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有3家已在2025年上半年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 以提升总损失吸收能力 这是中国银行业满足国际监管标准、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的重要举措 [1][2][3] - TLAC债券作为可内部纾困工具 在银行面临破产清算时可转换为股权或减记 有效降低银行倒闭对金融系统的冲击 [1][2] - TLAC达标对五大行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既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体现了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承担国际责任的决心 [5][6] TLAC债券发行进展 - 交通银行于6月16日发行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 规模400亿元人民币 [2] - 农业银行于6月30日发行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 规模300亿元人民币 [2] - 中国银行于7月10日发行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 规模500亿元人民币 [2] - 工商银行已获得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发行TLAC债务工具 额度600亿元人民币 [2] - 监管批准五大行TLAC发行额度:交通银行3000亿元 农业银行1800亿元 中国银行1500亿元 工商银行600亿元 [2] 监管框架与达标要求 -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原银保监会和财政部于2021年10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 建立TLAC监管体系 [4] - 2022年1月1日前认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在2025年初和2028年初分阶段满足外部TLAC比率要求 [4] - 监管层需要完善TLAC债券发行、交易、处置等配套制度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并定期评估达标进展 [4] - 商业银行需要制定详细达标时间表 优化资本管理以统筹资本充足率和TLAC比率等多重约束 [4] 市场建设与金融意义 - 需要建立TLAC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和合理的风险定价体系 [5] - TLAC债券发行增加国内信用债供给品类和数量 满足投资者对高息资产的需求 [5] - 有利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优化投资组合 提升整体投资回报率 [5] - 推动国有银行从做大迈向做强 提升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水平和稳健程度 [5] 战略意义与实体服务 - TLAC达标是五大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助于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声誉和话语权 [6] - 商业银行可借此提升资本实力、经营水平和风控能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 [6] - 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夯实自身基础上更好支持经济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