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举措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 覆盖金融基础设施 跨境投融资 结构性货币政策创新等领域 旨在提升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与风险防控能力 为实体经济与跨境贸易提供高效多元服务支持[1] - 政策传递中国金融治理逻辑深刻转型信号 从侧重流量通道和市场准入的要素开放阶段 迈向围绕规则设计制度保障的制度型开放阶段[1]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 高频汇集分析银行间债券 货币 衍生品 黄金 票据等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 服务金融机构 宏观调控和金融市场监管[2] - 交易报告库作为后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加强场外衍生品监管需求 2012年被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证监会组织列入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组成部分[2] -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 优化征信市场布局 增加个人征信供给 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2024年个人征信机构提供信用评分 信用画像 反欺诈等各类征信服务700多亿次[3] - 数据科技赋能是重点 需深挖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数据赋能 更全面征信数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质量[4] 跨境金融政策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 实现优质企业与境外资金高效融通 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5]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创新业务规则 支持发展离岸贸易[5] - 离岸贸易因两头在外缺乏海关报关单 真实性审核难度大 更适合在临港开展 监管对货物流资金流不一致的跨境收付将给予更大空间和自主权[5][6] - 试点提升跨境支付结算 贸易融资 风险管理工具效率 如某商业银行推出离岸贸易区块链信用证 将单据核验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6] - 试点显著提升人民币在离岸贸易结算中使用占比[6] 结构性货币政策创新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反映中国人民银行以更具差异化和定向性方式支持实体经济 服务科技创新发展[6] - 试点有助于形成中国特色结构性宽信用路径 精准滴灌重点领域 避免传统广义货币扩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6]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24年12月启动跨贸再融业务试点 对商业银行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提供再融资支持 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题 盘活内外贸资产[7] - 跨贸再融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促进跨境人民币使用 增加银行办理这类业务动力[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八项政策几乎全部以上海为先行区域 体现其在制度供给规则实验全国推广中的核心功能[8] - 政策是对金融贸易监管三元融合的新体系建构 表现从资金流向数据流 从结构化支持到差异化识别 从开放通道到规则出口的金融治理转向[8] - 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批复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升级方案及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8] - 上海作为改革试验田 试点形成的制度成果加速向全国辐射 如离岸贸易主体白名单管理 跨境资金池便利化等创新举措已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复制推广[9]
八项政策措施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时报·2025-08-08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