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与目标 -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起草《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细化将于2025年1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反洗钱法》的支持措施[2] - 政策制定背景是监管发现金融机构在结合风险状况采取相匹配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明确基于风险的尽职调查具体要求[2] - 参考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反洗钱国际标准,我国在简化尽职调查、持续尽职调查、受益所有人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与国际标准尚存差距[2] 具体规定与调整 - 管理办法强调“基于风险”原则,细化不同风险情形下的差异化措施,专门增加并强调对低风险情形采取简化措施的要求,仅在洗钱或恐怖融资高风险情形下才要求采取强化尽职调查措施[3] - 管理办法未要求对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一律核查资金来源和用途,而是规定仅对洗钱风险较高的情形强化尽职调查,旨在避免过度干预普通民众日常金融活动[3] - 政策旨在促使金融机构走出“机械化”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误区,建立动态、精准的洗钱风险防控机制[4] 执行现状与数据支持 - 金融机构反洗钱尽职调查工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不便民”情况,例如有储户取款2.5万元现金被银行反复盘问资金来龙去脉,反映出部分尽职调查存在不合情、不合理的情况[3] - 2024年人民银行各分行共接收重点可疑交易线索1.1万余份,筛选后开展反洗钱调查2900余次,向侦查、监察机关移送线索6300余条,协助破获涉嫌洗钱等案件1300余起,说明需要继续加大对高风险人群的监控,同时尽量简化低风险人群的尽职调查[5] 潜在挑战与建议 - 有建议指出需对金融机构的“自由裁量权”进一步细化,管理办法中“有合理理由怀疑”的表述存在不确定性,较难防止机构“层层加码”[5] - 建议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策执行的统一性和明确性[5]
壹快评|金融机构反洗钱尽职调查要强调便民不扰民
第一财经资讯·2025-08-10 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