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应用商业化放量成规模 基金经理看好端侧创新驱动下一轮增长
证券时报·2025-08-11 01:41

AI产业良性循环与政策支持 - 人工智能产业进入从算力投入到云服务消耗再到商业化收入的良性循环,AI应用起量推动飞轮效应[1] - 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强调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AI在各领域深度融合[1] - 2025年是AI应用商业化起量见规模的关键一年,海内外AI应用加速起量带动Token调用量爆发式增长[2][3] 商业化进展与数据表现 - 海外AI公司商业化表现突出:Cursor成为最快达到5亿美元ARR的公司,Anthropic的ARR半年内从10亿飙升至40亿美元,OpenAI年化收入突破100亿美元(同比增长80%)[2] - 国内AI应用商业化加速:快手可灵AI推出10个月ARR突破1亿美元,字节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使用量达16.4万亿(较发布时增长137倍)[2] - AI功能渗透日常生活,Token数量爆发式增长反映实际使用量提升,DeepSeek降低单位算力成本推动应用落地[3] AI应用商业化方向 - AI应用聚焦B端和C端双轨赋能:B端以智能体为核心实现降本增效(2025年全球AI工具在代码生成等领域应用率超25%),C端通过硬件集成重塑用户体验[4] - 美股AI应用公司上修业绩预期,一级市场AI创新型产品公司出现爆发式增长,国内公司密集发布产品和商业化计划[3] - 行业催化剂包括GPT-5发布和国内政策支持,投资者可关注B端智能体和C端多模态方向[4] AI智能体发展与产业渗透 - AI Agent成为人机交互重要入口,OpenAI发布GPT-5强化Agent功能(支持自动规划、工具调用等复杂任务)[5][6] - 2025年被称为"智能体元年",智能体将演变为蜂群集群,改变企业组织运营模式并重塑逻辑[6] - AI Agent有望取代APP成为互联网核心,手机厂商与互联网厂商争夺入口(如荣耀与智谱、苹果与阿里合作)[7] 端侧AI创新与硬件发展 - AI端侧(手机、PC、眼镜等)进展相对缓慢,但硬件迭代速度快,明后年或见明显改善[8][9] - 智能眼镜行业2024年销量300万台,预计2027年达1亿台(对应1000亿元市场空间),增量集中在主芯片和ODM[9] - AR/MR产品因交互优势有望成为多模态AI终端更优选择,iPhone 17系列AI升级将带动产业链环节升级[8][9] AI应用发展阶段与公司能力转型 - AI进入下半场应用爆发阶段,大模型平权时代需要优秀产品经理和工程师打破需求边界[10] - AI公司能力边界从科学家领域向"发明家+工程师"领域转移,中国优势在于将AI嵌入场景并产品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