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市场表现 - 可转债成为"固收+"基金超额收益重要来源,多只可转债主题基金年内回报率超15% [1][2] - 中证可转债指数持续走高,8月8日收于467.77点,处于历史高位 [1] - 南方昌元可转债A、博时转债增强A等产品年内回报率超20% [2] 机构操作分化 - 虚拟组合的可转债占比从2024年四季度的7.57%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6.01% [2] - 海富通基金旗下产品系统性提升权益仓位,可转债仓位显著压缩 [3] - 华安可转债仓位从一季度末的79.85%降至二季度末的72.99% [3] - 富国可转债、东方红聚利等产品增仓可转债,东方红聚利仓位从51.10%升至63.70% [3] 市场供需与结构变化 - 可转债均价处于历史峰值,130元到期品种占比极高 [3] - 上半年新券发行仅206亿元,下半年市场规模或缩减至6000亿元以下 [3] - 银行可转债加速退出,基金配置空间被动压缩 [5] - 非银金融、有色金属、医药等行业获明显加仓 [5] 投资策略调整 - 传统"双低策略"因资金涌入导致收益空间压缩 [4] - 华宝基金认为银行可转债供给压缩将促使配置转向其他标的 [5] - 宏利基金关注生猪养殖板块作为潜在底仓替代 [6] - 中信证券强调主动管理是超额收益关键 [7] 量化与主动管理创新 - 华富可转债团队创建股票与可转债双轨择时模型,叠加动量因子增强 [8] - 中欧基金采用万得可转债等权指数作为业绩基准,避免银行转债拖累效应 [8] - 中欧基金将期权思维融入量化模型,关注波动率信号 [8] - 国泰基金优化研究员KPI考核机制,强化投研协同 [10]
博弈可转债市场 公募策略嬗变
中国证券报·2025-08-11 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