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业结构性分化 - A股市场回暖背景下私募业绩普遍提升,但募资端呈现显著结构性分化:同犇投资等头部机构业绩领先却募资艰难,重阳投资、毕盛投资等老牌私募新发产品规模增长,蒙玺投资等量化私募突破百亿规模门槛 [1] - 行业悖论在于业绩回暖未能同步带动募资复苏,客户信任修复滞后成为核心矛盾,直销客户与代销渠道资金流向呈现对立(同犇投资直销净申购vs代销净赎回)[5][6] - 量化私募表现突出,蒙玺投资规模从70亿元跃升至百亿,归因于策略平衡性(行情爆发跟随+极端行情防御)及多元策略适配不同风险偏好资金 [3] 投资者心态转变 - 投资者普遍存在"疤痕效应",对历史深度回撤心有余悸,决策周期延长,尽调深度加强,更关注五年维度的稳健性、回撤控制及团队稳定性而非短期业绩 [4][7] - 投资标准全面升级:历史业绩稳定性、投研团队实力、策略透明度、风控体系、品牌口碑及环境适应能力成为核心评估维度,量化策略因更好理解性获得青睐 [5][7] - 成熟投资者转向"安全优先",重阳投资客户认可穿越周期的稳健轨迹,毕盛投资客户看重五年复合收益率及策略逻辑清晰度 [2][3][8] 信任重建路径 - 管理人需修炼内功:同犇投资强调深度价值认可,重阳投资注重长期业绩归因披露,毕盛投资建立投研-市场信息纽带提升沟通效率 [8][9] - 渠道角色转型:从销售导向转为专业顾问,构建全流程服务能力(风险识别、市场节点提示、情绪管理),加强中小私募价值挖掘 [9][10] - 投资者教育关键:蒙玺投资通过投后服务解释策略逻辑,渠道需帮助客户理解逆向投资逻辑及资产配置意义,投资者主动学习夏普比率等专业指标 [9][10] 行业发展趋势 - 资金高度集中形成"马太效应",仅少数具备多重优势(长期稳健业绩+透明沟通+适配策略)的机构能获得资金青睐 [7][11] - 量化私募优势凸显:策略可解释性强(如指数增强/市场中性)、业绩可回溯性高,更匹配当前投资者对确定性的需求 [3][9] - 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信任三角(管理人-渠道-投资者)协同成为破局核心,长期主义与专业透明度取代短期业绩导向 [11]
募资端冷暖有别 私募寻求破局之道
中国证券报·2025-08-11 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