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募资端冷暖有别,私募寻求破局之道
中国证券报·2025-08-11 08:12

行业现状 - A股市场回暖带动私募业绩提升,但募资端呈现结构性分化,部分头部机构如重阳投资、毕盛投资新发产品规模增长显著,而同犇投资等业绩领先机构仍面临募资困境 [1] - 量化私募表现突出,蒙玺投资规模从70亿元跃升至百亿级别,其指数增强和市场中性策略适配不同风险偏好资金 [1][4] - 行业悖论显现:业绩回暖未同步改善募资环境,投资者信任修复滞后于净值反弹 [1][3] 机构表现 - 同犇投资主观多头策略产品年内收益率超70%,但主动申购资金有限,直销客户净申购与代销客户净赎回并存 [3][8] - 重阳投资代表产品长期稳健,上半年新发产品规模达数十亿元,投资者更认可其穿越周期的能力 [3] - 外资私募毕盛投资凭借五年复合收益率优势,募资规模在外资主观多头策略中名列前茅 [4] 投资者心态变化 - 投资者从追逐短期业绩转向关注长期稳定性,尽调维度扩展至历史业绩、团队稳定性、风控体系等综合指标 [5][9] - "疤痕效应"主导资金流向,客户决策周期延长,对回撤控制和策略透明度要求提升 [5][8] - 量化策略因透明度和可理解性更受青睐,部分投资者转向指数增强等低波动产品 [8][9] 信任重建路径 - 管理人需强化绝对收益理念,通过定期沟通和业绩归因提升透明度,如毕盛投资建立投研与市场服务的信息传递机制 [11] - 销售渠道需转型为专业顾问,提供全流程服务,包括风险提示、投教和资产配置建议 [13] - 投资者成熟度提升体现为主动学习夏普比率等指标,部分客户开始尝试左侧定投策略 [14] 行业发展趋势 - 资金集中化趋势加剧,"马太效应"下仅少数经得起多重拷问的机构能获得资金青睐 [9] - 私募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长期信任构建依赖管理人内功、渠道专业服务和投资者理性认知的三方协同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