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驱动下企业碳管理提速 标准、数据瓶颈问题待解
金融时报·2025-08-11 09:00
企业碳管理现状与挑战 - 企业作为碳排放管理主体面临政策与市场双重变化,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在碳管理基础上存在显著差异 [1] - 原材料工业企业(冶金、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因纳入国家碳市场核心管理范畴,碳管理表现突出,普遍配备专门部门与数字化平台 [2] - 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因欧盟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压力,强化供应链碳足迹追溯,民营企业对市场信号响应敏锐 [3]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国家"1+N"双碳政策体系为工业行业制定专门碳达峰方案,明确MRV体系要求 [2] - 外向型领域企业受欧盟、美国碳足迹标准倒逼,向下游传导绿色管理要求,国内已培育72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3] - 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因缺乏范围3排放强制性约束,碳管理主动性不足 [4] 标准体系问题 - 碳核算标准存在行业与地区差异,出口型企业需同时满足欧盟CBAM和法国PPE2等多重认证,增加合规成本 [5][6] - 团体标准数量达38项但质量参差不齐,热门领域出现重复制定现象,国际标准被动应对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 [6] - 专家建议国家层面统一基础核算标准,行业层面细化专属参数(如光伏) [7] 数据与服务短板 - 跨国供应链数据共享不足导致碳足迹追溯依赖行业平均值,影响减排潜力识别 [8] - 第三方核查费用高昂且浮动大,企业碳管理团队多依附品牌部门,缺乏系统性培训与人才支撑 [8] - 中小企业资源受限,需通过共享碳排放背景数据库降低管理成本,差异化工具可提升可行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