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重驱动下企业碳管理提速
金融时报·2025-08-11 09:00

企业碳管理现状与挑战 - 企业作为碳排放管理主体面临政策与市场双重变化 政策约束强度直接影响碳管理实践进展 原材料工业企业(冶金 有色 建材 石化化工)因纳入国家碳市场核心管理范畴表现突出 钢铁 水泥 铝冶炼三大行业已进入全国碳市场 石化化工行业将在"十五五"期间纳入 [1][2] - 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光伏 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因欧盟碳关税 ESG评价等绿色贸易壁垒压力 碳管理能力快速提升 民营企业对市场信号响应敏锐 供应链碳足迹追溯投入积极 截至2025年1月全国已培育72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3] - 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因缺乏范围3排放强制性约束 碳管理主动性不足 需通过明确国内碳约束目标激发减排动力 [4] 标准体系问题 - 碳核算标准存在行业与地区差异 出口型企业需同时满足欧盟CBAM和法国PPE2等多重认证 每项认证需第三方全生命周期核查 延长合规周期并增加成本 [5][6] - 团体标准数量增长但质量参差 2025年发布两批共38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 热门领域出现多协会重复制定标准现象 国际层面我国在标准制定上被动 氢衍生燃料 动力电池等领域国外高标准推高出口成本 [6] - 建议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碳管理条例 行业层面细化专属参数 如光伏行业制定专属核算标准 [7] 数据与服务体系短板 - 跨国供应链存在数据盲区 供应商数据共享意愿低 企业被迫依赖行业平均值核算 影响碳足迹数据真实性 制约减排潜力识别精准性 [8] - 碳管理服务供给不足 第三方核查收费浮动大 部分强制认证费用高昂 多数企业碳管理工作依附品牌部门 缺乏跨部门协同 行业层面缺少系统性人才培养计划 [8] -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难承担碳管理平台建设成本 建议建立分行业碳排放背景数据库 通过共享机制降低投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