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产品偷偷涨价?须用监管守好百姓“奶粉钱”
南方都市报·2025-08-11 09:13
母婴产品涨价风波 - 近期社交媒体反映奶粉、纸尿裤和辅食等母婴产品出现涨价现象,但多家品牌否认与育儿补贴政策相关,解释为"618大促结束恢复原价"或"平台活动差异"[1] - 消费者担忧政府育儿补贴和学前教育免费政策推出后,部分商家可能借机"哄抬物价",将民生补贴转化为企业利润[1] - 中消协曾于今年2月点名批评商家"涨价套取补贴"行为,类似韩国"育儿通胀"现象显示政府补贴常被价格上涨抵消[1] 涨价原因分析 - 奶粉行业过去几年陷入价格战导致价格普遍下行,当前市场处于价格体系修复阶段[2] - 母婴商品作为刚需品,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价格波动可能源于促销周期变化[2] - 母婴行业渠道分化严重,零售商和经销商拥有较大自主定价权,可能导致终端价格波动[2] 监管与行业规范 - 需要监管部门建立更健全的价格监测机制和综合监管行动,及时调查异常涨价行为[2] - 建议有关部门联合电商平台加强价格监控,对哄抬物价行为严格查处[2] - 母婴行业需规范价格体系,企业应加强渠道管理并实现价格统一透明[3] - 商家利用政策补贴牟利属于高风险行为,需严守商业道德底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