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拒绝被污染,维基百科宣布向AI内容开战
36氪·2025-08-11 10:05

生成式AI内容对互联网的污染问题 - 生成式AI内容已渗透至知乎、小红书、抖音、微信朋友圈及电商平台 几乎覆盖互联网所有角落[1] - AI生成内容导致互联网中真实人类创作内容比例显著下降[3] 维基百科应对AI内容的策略 - 赋予管理员更高权限 可快速删除满足特定条件的AI生成内容[3] - 重点删除包含典型AI话术(如"作为大语言模型")或存在明显引用错误的内容[3] - 将AI内容泛滥视为"生存威胁" 因传统依赖讨论与共识的工作流程难以应对AI高效生成虚假内容的问题[3] - 2024年1月以来维基共享资源带宽增长50% 达1.44亿个文件 主要流量来自AI厂商爬虫而非人类用户[9] 维基百科抵制AI的根本原因 - 平台核心价值在于可靠性、可追溯性及人人可编辑的协作模式 内容经全球志愿者精心打磨与确认[5] - AI存在幻觉问题 导致答非所问、前后矛盾且无法保证真实性 与百科全书对内容真实性的基础要求相悖[5] - 2024年6月尝试加入AI总结功能但遭用户强烈抵制 最终以标注"未经验证"的折叠形式呈现[3] 行业应用AI的普遍局限 - 生产环境使用生成式AI需依赖人类员工后期校正 例如AI客服答非所问需人工介入 AI生图违反物理规律需画师润色[7] - 维基百科作为开源社区存在编辑门槛极低的特点 导致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甚至未通读提交内容[7] 互联网平台对AI内容的整体应对 - Facebook、YouTube等平台同步积极打击AI生成垃圾内容[9] - 谷歌和Meta主要担忧机器生成内容导致真实用户流失 进而影响平台商业价值[9] - AI厂商高度依赖维基百科高质量语料训练模型 若平台放任AI垃圾内容泛滥将导致训练效率下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