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砸超200亿元,国资收编消费上市公司是好事?
搜狐财经·2025-08-11 18:17
消费品行业国资化浪潮 - 2023年以来已有17家消费品上市公司完成国资入主,交易总额超过200亿元 [1] -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国资入主成为企业生存博弈的选择 [1] - 典型案例包括黑芝麻将控股权交予广西广旅大健康,良品铺子投入武汉国资怀抱 [1][3] 企业业绩困局与国资收购逻辑 - 黑芝麻营收从2019年的44.76亿元滑落至2024年的24.65亿元,主业造血能力持续弱化 [3] - 良品铺子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7.83%至80.5亿元,净利润缩水46.26%至1.8亿元,股价较2021年高点跌去70% [3] - 广西国资委通过收购黑芝麻获取"南方黑芝麻糊"品牌资源,布局健康食品产业 [3] - 武汉国资收购良品铺子看重其2000余家线下门店网络与商贸流通资源互补,且收购成本可能低于独立上市 [4] 国资入主后的整合效果 - 广汽集团收购珠江啤酒后,后者华南市占率提升至35% [5] - 黑芝麻表态"聚焦健康食品战略",良品铺子获武汉国资承诺"保持经营团队稳定" [5] - 2020-2022年完成国资入主的消费企业中,仅43%在两年内实现营收正增长 [5] - 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消费品企业决策链条平均延长30%,创新项目审批周期多出45天 [5] 成功案例的关键因素 - 云南白药通过员工持股计划保持团队活力 [6] - 广州酒家并购陶陶居后利用国资背景拓展免税渠道,使后者营收三年增长2.7倍 [6] - 成功模式需构建"国资信用+民企效率"的新型共生体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