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真金白银”力挺A股,公募“接力”自购权益基金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11 19:39

自购事件概况 - 南方基金于8月11日公告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3只权益基金 自购金额不少于2.3亿元并承诺持有至少1年 [1] - 近半个月共4家公募启动自购 包括工银瑞信基金 泰康基金 方正富邦基金和南方基金 合计自购金额超2.6亿元且均投向权益类基金 [1] - 自购行为被解读为机构对市场估值合理性的认可信号 但并非市场反转的精确指标 [1][4] 具体自购方案 - 南方基金自购标的为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 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和现金流ETF南方 [2] - 方正富邦基金于7月28日公告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不少于2500万元 [2] - 泰康基金于8月5日运用固有资金155万元申购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型发起式基金C类 [2] - 工银瑞信基金自购对象为新发产品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型基金 公司及高管 拟任基金经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 [3] 自购动因分析 - 基金公司普遍表示自购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 [3] - 估值角度显示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3.93倍 恒生指数11.83倍 显著低于标普500的26.89倍和日经225的18.88倍 中国股市处于全球估值洼地 [3] - 证监会2025年初提出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一定比例自购权益类基金的政策直接推动自购潮 [7] 行业自购数据 - 截至8月11日 2025年以来共有127家基金管理人实施自购 [7] - 公募年内自购股票型基金净申购金额超15亿元 混合型基金超8亿元 [7] - 天弘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自购股票型基金金额均超1亿元 博时 富国 华夏等公司自购规模居前 [7] 自购行为的功能意义 - 自购可向市场传递信心 稳定投资者情绪 并通过利益绑定增强信任 [4] - 对新发基金而言 自购能提升产品吸引力 证明对投资策略和基金经理能力的信任 [7] - 对存量基金可缓解赎回压力 有利于存续和品牌声誉维护 [7] 投资者参考维度 - 自购可作为筛选基金的辅助指标 体现公司对产品的信心和利益绑定态度 [8][9] - 需重点关注自购金额占比 避免小额象征性自购 以及锁定期长短和自购主体差异 [9] - 大额自购和长期锁定期更具说服力 但自购规模相对整个基金市场通常较小 对业绩影响可能不显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