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监管背景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行业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其中3.19万亿元仍由银行总行直接管理,未转移至理财子公司[1] - 2024年6月监管部门要求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需在2026年底前清理存量理财业务,目前整改压力持续显现[1] - 2018年资管新规明确要求银行需设立独立资管子公司开展业务,强化法人风险隔离[2] 中小银行资管业务压降情况 - 69家未设立理财子的城农商行2025年上半年资管规模合计13527.49亿元,较2024年底14663.85亿元压降7.75%[1][5] - 42家银行理财规模压降超5%,其中36家降幅超10%,上海农商行(-11.52%)、汉口银行(-14.08%)、兰州银行(-16.26%)、晋商银行(-14.58%)、江南农商行(-18.22%)降幅显著[6] - 部分银行逆势增长:哈尔滨银行(+7.29%)、深圳农商行(+10.14%)、龙江银行(+0.70%)、广东顺德农商行(+2.66%)[7] 银行应对策略分化 - 头部城农商行积极申请理财子牌照,西北某城商行已参照理财子公司标准建立投研、系统、运营等全链条能力[8] - 中小农商行倾向转型代销,但面临管理费差异(自营千分之4 vs 代销千分之3)和存款分流挑战[9] - 区域性监管执行差异明显,长三角农商行采取逐月压降策略,部分机构观望政策变化[3][8] 从业人员转型路径 - 资管条线人员分流至金融市场部、财富管理部门或分支行,利用资产配置经验转向代销业务[7] - 代销业务需完善系统建设(产品准入、风险预警等线上化)和专业人才储备,强化本地化服务能力[9] 未来发展趋势 - 大中型城农商行通过金融科技(AI客户画像、大数据推荐)提升代销服务能力,为设立理财子做准备[10] - 小银行聚焦差异化区域深耕,通过理财讲座等客户教育增强粘性,填补基础产品代销空白[9][10]
中小银行自营理财“大撤退”:上半年36家规模压降超10%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11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