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消费力|“车找电”变“电找车” 新能源车充电也能叫“外卖”了
北京商报·2025-08-12 11:13

移动充电服务模式创新 - 移动充电车提供上门超充服务 实现从"车找电"到"电找车"的模式转变 重塑新能源车充电方式 [1] - 用户通过手机一键预约 移动充电车携带大功率充电设备迅速抵达指定地点 即需即用 [1][3] - 服务采用直流快充设备 平均1小时完成充电 电费为每度1元 支持线上结算 [3] 应用场景与覆盖范围 - 主要解决老旧小区 园区等充电桩安装困难区域的补能需求 如北京海淀小南庄社区因变压器老旧 电容量有限导致充电桩安装受限 [3] - 覆盖应急补电和高速救援等特殊场景 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排队平均需2-3小时 而移动充电服务1小时即可到达现场完成充电 [4][5] - 赛宝新能源在北京经开区投放约60辆移动充电车 覆盖大雄郁金香舍 上海沙龙等社区及企业园区 累计服务超10000位车主 完成近6万次充电 [4] 行业定位与生态互补 - 移动充电被定位为"毛细血管+应急响应层" 与公共快充站(主动脉)和家充(私域稳定补能)形成互补生态 [6] - 主要填补现有充电桩网络的"网络盲区"和"应急缺口" 并非与固定充电桩竞争 [4][5] - 每年因充电问题导致的车辆抛锚事件超过10万起 移动充电服务可快速响应突发需求 [7] 技术发展与成本结构 - 当前移动充电车可满足20-30辆新能源车一次性充电需求 未来电池技术提升后有望增至50辆以上 [8] - 通过智能调度算法优化 充电车调度时间可缩短30% [8] - 行业核心瓶颈在于人工成本和自动化设备的高投入 未来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及电池发展有望实现自主行驶和自动充电 降低成本 [8] 市场需求与用户接受度 -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加剧车桩比失衡问题 移动超充可快速填补补能缺口 [7] - 超60%网约车司机愿意为上门超充服务支付溢价 中产家庭和运营车车主对"时间成本大于金钱成本"的接受度提升 [7] - 社区居民反馈显示该服务显著缓解充电难题 尤其适合临时需求或不方便使用固定充电桩的车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