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观点 -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警示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免费安装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削弱行业造血能力与创新根基 [2] - 智能辅助驾驶商业化路径存在显著分歧 部分企业推行免费策略 部分企业坚持收费模式 [2] - 行业正处于从传统产品型思维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型的关键阶段 [12][13] 车企收费策略分化 - 特斯拉FSD全自动驾驶系统在中国定价6.4万元 华为乾崑智驾年收费7200元 [2] - 零跑汽车宣布所有智能驾驶软件免费 并为已付费用户办理退款 [2][6] - 小鹏汽车早期对NGP软件收取2万元费用 后取消单独收费转为纳入整车价格体系 [3] - 某主流车企高阶辅助驾驶系统标价3.6万元 实际通过购车优惠及捆绑促销低至3000元 [5] 免费策略成为主流趋势 - 比亚迪"天神之眼"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覆盖全系车型 从10万元级秦PLUS到30万元级汉EV均无需额外付费 [7] - 小鹏汽车2024年将XPILOT 3.0系统改为全系标配 [7] - 理想汽车L系列车型全场景NOA辅助驾驶功能均包含在车价内 不设单独付费项 [7] - 奇瑞汽车"猎鹰智驾"系统覆盖全系燃油车与新能源车 6万元级小蚂蚁智驾版可免费使用基础辅助功能 [8] 消费者付费意愿分析 -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软件付费意愿趋于冷淡 缺乏压倒性优势时形成"不收费"普遍预期 [5] - 订阅式收费模式用户接受度低 更多处于"名义收费、实际免费"状态 [6] - 首任车主免费权益在二手交易时成为折价因素 30万元新车一年后正常折旧30%估值21万元 因缺失智能驾驶权益再砍价1.5-2万元 [7] 不同级别智驾系统差异化逻辑 - L2级辅助驾驶如自动泊车、定速巡航已成为基础配置 普遍标配免费使用 [10] - L3级及以上系统因车企需承担更多安全兜底责任 收费具备合理性 [10] - 高阶系统需要持续投入工程师团队优化算法 付费模式能更好支撑长期研发 [10] 商业模式演进方向 - "打印机模式"可能成为未来方向 硬件免费耗材盈利 通过低价售车+高价服务实现转型 [11] - 软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一套系统可复制到百万辆车 使"硬件保本、软件盈利"成为可能 [11] - 若智驾系统能实现车辆自主运营创收 用户付费行为将从成本支出转变为投资回报 [10][11] 行业转型深层逻辑 - 传统车企延续产品型思维 将智能辅助驾驶作为标准化装配纳入整车定价 [12] - 新兴车企践行"产品+生态+服务"模式 将汽车视为承载服务的智能终端 [13] - 智能驾驶需要持续迭代 OTA升级使其无法像传统硬件那样"一卖定终身" [13]
免费还是付费 智驾的商业化之辩
中国汽车报网·2025-08-12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