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纠纷 - 京东指控九识智能涉嫌侵犯知识产权 已于2024年11月20日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件正在调查中[3] - 九识智能核心团队包括创始人及CEO孔旗、联合创始人朱伟铖、联合创始人兼法定代表人庄立 三人曾是京东无人车创始班底 2021年9月至10月先后从京东物流离职并加入九识智能[4] - 2021年底至2022年4月 至少10余名京东物流无人车及自动驾驶部门核心研发人员扎堆离职入职九识智能 引发"预谋性创业"质疑[4] - 九识智能成立当月即启动专利申请 2022年1月起集中申请数十项无人车及自动驾驶领域专利 发明人多为从京东离职的员工[5] - 根据专利法规定 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属于原单位[8] - 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6月审结的吉利诉威马案中 威马被认定利用吉利前员工掌握的技术秘密申请专利并快速推出产品 最终被判赔偿吉利约6.4亿余元[9] - 京东与九识智能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处与吉利诉威马案类似 一旦被认定侵权 九识智能可能面临巨额赔偿并被要求停止侵权产品的生产与销售[9] 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 - 九识智能成立于2021年8月 从成立到无人车落地不到6个月 2022年2月第一批无人车开始在公开道路上正式运营 同年11月在苏州城市道路上运营投放近60台车辆[5] - 按照行业惯例 L4级无人配送车从立项到公开道路商业化运营一般需要18-24个月 九识智能的"闪电"速度严重违背技术研发规律[4][5] - 九识智能仅用两年半左右实现从产品多次迭代到万辆级交付的跨越 截至2024年底已积累超万台在手订单 累计交付超3000台 2025年预计交付破万台[6] - 对比行业:新石器自2015年9月正式立项启动首款L4级短途商用无人车研发 到2018年才正式公开亮相并投入使用 毫末智行2020年开始研发首款无人车 整个研发到商用过程耗时一年多[8] - 2023年5月九识智能下线L4城配量产车型Z5系列 2024年6月完成Z2、Z5、Z8、Z10四款车型布局并开始尝试软件付费方案[6] - 2024年5月推出E系列无人物流车平台及首款车型E6 售价为1.98万元 FSD订阅服务为1800元/月 按照五年使用期计算车辆(含服务)价格为12.78万元[14] 安全事故与技术可靠性 - 2024年4月8日陕西咸阳一辆九识无人车拖行电瓶车 公司解释称电瓶车因其他事故倒地 无人车将其判别为可轻微接触的软性障碍物[11] - 同日北京昌平区一辆九识无人配送车与轿车发生碰撞后未停车等待处置反而自行逃离现场 交通事故认定书显示存在"未按规定登记指定的区域范围路段运行"等问题[13] - 2024年4月9日西安市一辆九识无人快递车与路边停靠的黑色汽车发生追尾事故 公司称事故发生在人工接管取快递的遥控过程中自动驾驶模式取消相关人员接管操作失误[13] - 事故暴露出对变形障碍物识别与避让的严重缺陷 事故响应机制的缺失以及人工接管时的操作隐患[13] - 九识智能宣称拥有可成熟规模化商业应用的L4级自动驾驶全栈自研技术 但事故频发的现实与"全球领军企业"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10][14] 融资与资本运作 - 九识智能自成立以来已累计获得四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美团、BV百度风投、鼎晖百孚、蓝湖资本等十余家[10] - 2024年4月公司完成1亿美元B3轮融资交割 B轮融资全部完成总金额近3亿美元[10] - 公司最快将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港股IPO[15]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城市配送"最后1公里"是物流配送业成本最高的地方 被视为自动驾驶最具价值的落地场景[14] - 无人配送车赛道涌现新石器、九识智能、毫末智行、白犀牛等多家企业 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场景适配度成为企业发展的三大决定性因素[14] - 九识智能的低价策略通过拆分硬件与软件销售降低入门门槛 但依赖持续的软件升级和数据服务 若技术迭代停滞客户可能陷入"硬件贬值、软件失效"的窘境[14] - 低价竞争可能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引发恶性竞争 对整个无人配送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5] - 随着硬件成本下降、商业闭环、规模扩大 无人配送车行业已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15]
涉嫌搬团队、搬技术,IPO前京东指控九识智能侵权
36氪·2025-08-12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