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与财政影响 -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核心是将家庭承担的保育教育支出转换为政府承担,对政府责任做“加法”[1][4] - 财政部修订《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新增“落实学前教育免保育教育费政策”用途,表明免保教费补助是一笔增量资金[1][3] - 经测算,仅2024年秋季学期全国财政将增加支出约200亿元,2025年全年预计增加支出约400亿元,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将因此增加约80%,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将增加约13%[5] 资金投入格局与家庭负担变化 - 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从2013年的86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150亿元,而同期幼儿园学费从2013年的75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001亿元,表明国家投入增幅远超家庭投入增幅[8][10] - 政策旨在减轻家庭负担,例如有案例显示北京家长承担的保教费从每月3000元降至750元,未来将完全免除,但部分地区公办幼儿园保教费存在上调现象[7] - 学前教育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系统性措施已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6][10] 区域受益分析 - 广东省是免保育教育费政策红利第一大省,其2023年入园人数高达139万,远超其他省份,且保教费标准相对较高(如深圳每月840-1008元,广州每月823-995元),因此家庭享受的减免额度更大[11][13] - 幼儿园保教费收费规模和2025年大班在园人数均较大的省份包括广东、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这些地区的适龄儿童将享受更大的政策“礼包”[11][12] - 中央财政对各地的补助比例不同,分为80%、60%、50%三档,例如对广西、云南、四川补助80%,对河南、河北、安徽补助60%[14] - 政策执行考虑地区财政平衡,发达地区如浙江的省级转移支付向薄弱县倾斜,山区26县补助占比近一半[15]
免费学前教育背后的财政账本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12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