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绿色信贷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主力军,多家上市银行积极推进客户结构和资产投放结构调整优化[1] - 交通银行成立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由董事长和行长担任主任委员,委员包括19个总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2] - 兴业银行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15年前率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新一轮规划目标2025年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客户数突破5万户[2] - 平安银行成立总行绿色金融办公室和绿色金融事业部一级部门,截至2021年末绿色金融业务余额1137.27亿元,绿色信贷余额691.35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99.6%和204.6%[3] 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表现 - 兴业银行2021年末大口径绿色融资余额约1.38万亿元,绿色贷款近4600亿元,年内增幅分别约20%和45%,绿色贷款体量位列股份制银行第一[2] - 工商银行以1.35万亿元绿色信贷规模位列全国首位,上海农商银行以369.52%增幅位列增速第一,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占总贷款余额比重位列首位[3] - 兴业银行表内外绿色融资平均收益率约6%,不良率仅0.24%[6] - 国有大行省分行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对公整体水平,约0.3%[6]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 政府和监管部门出台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低碳项目扶持政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4] - 政策措施包括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和扩容、财政对绿色低碳活动的补贴和减税政策、出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4] - 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有望从100%降到50%,释放资本金、减小再融资压力,实质性降低绿色信贷融资成本[6] 市场竞争状况 - 绿色贷款定价下行压力较大,新增利率投到4.5%压力较大,碳减排工具出台后各家银行对绿色资产争夺激烈[7] - 碳减排成效显著领域(光伏、风电、水电等大型电站)同业价格竞争激烈,融资利率下降较快[7] - 中小银行担心价格战演化和大行基于资金优势、综合服务优势"掐尖"优质客户[7] 银行差异化策略 - 平安银行框定15个绿色金融主要赛道,横跨清洁能源、绿色环保、高碳转型、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服务六个领域[8] - 中小银行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专项额度、价格补贴、绿色通道等举措直面竞争,利用决策链条短的优势提供信贷+非信贷综合融资服务[8] - 中小银行需立足区位优势和自身实际,深耕本土地方产业,为地方绿色项目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7] 风险管理挑战 -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涉嫌"染绿"、"洗绿"风险,企业通过虚构绿色项目、包装绿色企业、资金挪用等方式获取优惠政策[9] - 金融机构因信息不对称、绿色专业化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准确鉴别绿色项目[9] - 不同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存在差异,例如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和核电是否属于绿色范畴有不同判断[9] - 环境效益测算缺乏统一标准,监管部门提供的测算方法在实操层面存在较大难度[10] 标准体系建设 - 需要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制定行业通用的绿色项目目录,建立绿色信贷行业、项目及产品的认证标准[9][10] - 建议建立全流程信息披露体系,协助企业准确核算碳排放,建立完整数据信息共享平台[10] - 加强与专业第三方绿色评估机构合作,完善绿色融资审查机制,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实时追踪绿色项目进展和风险预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