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 政策核心是通过财政贴息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并扩大内需,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形成"组合拳" [1] - 贴息实施时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可能视效果延长期限或扩大范围 [1]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等7类),5万元以上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1]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不超过合同利率50%,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 [1] - 每人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消费),其中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消费) [2] - 覆盖23家金融机构(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5家其他机构),鼓励地方政府扩大覆盖面 [2] - 政策创新点在于需求端直接惠及消费者,通过经办机构利息扣减提升获得感,覆盖工薪阶层和灵活就业人群 [2]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 针对8类服务业经营主体(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提供贷款贴息,旨在降低融资成本并疏通实体经济毛细血管 [2][3] - 贴息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并发放,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或提升服务能力 [3] - 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单户贴息贷款规模上限100万元 [3][4] -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禁止与其他中央财政贴息政策重复享受 [4] 政策协同效应 - 两项政策从需求端(个人消费)和供给端(服务业)协同发力,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机制 [1][2][4] - 专家认为政策将稳定消费贷款利率水平,激发有效融资需求并扩大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投放 [5] - 社科院专家指出政策标志着提振消费进入更深领域,邮储银行研究员强调其对提升服务质量的促进作用 [4]
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出台 供需协同发力提振消费
中国证券报·2025-08-13 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