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手术机器人终局猜想
36氪·2025-08-13 09:2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面临商业化瓶颈、融资锐减及医药反腐等多重压力 业绩阶段性承压 部分企业寻求出售或破产清算 [1][2] - 2020年天智航科创板上市后吸引大量企业涌入赛道 2024年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27款注册证 远超腔镜等其他类别 但商业化远未达预期 [3] - 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和内卷 支付体系未完全理顺 仅上海、北京等地将部分项目纳入医保 DRG/DIP改革下医院成本敏感度上升 [5][6] 商业化关键路径 - 必须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明产品能缩短手术时间、加快病床周转、减少康复期及降低并发症率 以获取医院采购动力 [3]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通过持续临床验证成功 Mako在中国突破20000台手术量后迎来增长 天智航天玑系列覆盖200多家医院 手术量超110000台 [4] - 临床数据驱动产品迭代和AI算法训练 耗材与服务收入带来稳定性 形成正向循环飞轮效应 [5] 出海战略与机遇 - 欧美市场支付体系更完备 医院更看重卫生经济学价值 出海成为国内厂商获取新增量的途径 [7] - 出海需搭建海外临床培训体系与全周期服务网络 服务断层可能导致生存危机 需投入巨额资金组建本地化团队 [8] - 天智航天玑系列获CE认证 技术指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正研发以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相关技术 打造骨科手术智能平台 [9][10] 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 -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 增速44.3% [2] - 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 构建覆盖研发、审批、生产、临床应用及国际竞争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决心抢占全球技术与产业高地 [13] - 行业临界点已现 通过技术、性价比、临床验证和产品生态形成正向循环 加速国产替代和出海拓展 [13]